通用禪學名辭略解

通用禪學名辭略解

1.   阿賴耶識:

第八識,亦名藏識,一切眾生由第六識領導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 )所作的善惡、無記種子,皆貯藏在八識中。

2. 阿含:

巴利文小乘經,分四部,名四阿含,包括: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和雜阿含。

3. 阿蘭若:

譯為寂靜處(遠離喧鬧),亦是僧眾居住的寺院總稱。

4.阿羅漢:

聲聞乘的果位,小乘斷除三界的見惑思惑,證入有為涅槃,名阿羅漢,譯為不來,意謂不再受生於三界。

5.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譯為無上,三藐譯為正等,三菩提譯為正覺:徹底覺悟名為無上正等正覺。

6. 阿僧祇劫:

時間,喻無數之久。

7. 阿闍梨:

譯為親教師,負責教導比丘的一切律儀,由剃度出家受戒,讀經,乃至依止教授修行法門。

8. 阿闍世:

昔印度摩竭陀國王,佛住世時為太子,因聽從損友提婆達多,幽囚其父王,又謀害佛,後生悔親至佛所住處懺悔並皈依,同時護持佛法也甚得力。

9. 阿鼻地獄:

無間地獄,謂犯人受苦時間沒有間斷,此世界壞即轉移至彼世界地獄繼續受苦。

10. 阿摩羅識:

譯為無垢,即清淨無垢之識,亦名第九識。

11. 印證:

亦名傳心印,印是印可,證是證明,弟子的心已悟,蒙其師以心印心,證明其所悟真實。

12. 三種禪:

如修五停心觀,四念處觀等名小乘禪;如修止觀,法界觀,唯識觀等名大乘禪;參公案話頭而起疑情,由疑至悟,無能觀所觀,名祖師禪。

13. 三十七道品:

即四處念(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四正勤(斷惡已生,止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神足(欲神足滿願,勤神足精進,心神足正念,觀神足不亂);五根(信,進,念,定,慧);五力(五根所發之力);七菩提分(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捨);八正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命)。

14. 白業:

雖作善而不以為善,不作惡而不以為不作惡,善惡皆不思念,心無所分別,是為白業。

15. 八倒:

執有『常樂我淨』為實是凡夫的四倒,執無『常樂我淨』為實是二乘的四倒,合稱八倒。

16. 八敬法:

一、百夏尼要禮拜初夏比丘。二、不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過。四、尼受具足戒須在二部(男女)僧中受。五、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懺除。六、半月須求比丘教誡。七、不與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大約相距五百公尺)。八、解夏應求比丘作見,聞,疑的三種自恣(自我檢討) 。此是佛准許女眾出家所定的先決條件。

17. 般若:

自性本具的智慧,其用自動,不經作意,隨機應現,遍滿時空,無所缺少,無所障礙,從不差錯絲毫。

18. 八風: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19. 八觸:

動,癢,輕,重,冷,暖,澀,滑。其實尚有很多如軟,硬,蟻行,電觸,忘身,飛翔等,這都是靜坐時常有的過程。

20. 北俱盧洲:

此洲人人出胎即自長大,壽足千年,衣食自然,福樂平等,是四大部洲之一。

21. 不共法:

不與三乘共的法(意識不可思量,言語不可表達)。

22. 不可思議:

自性無形無聲,見聞不及,六根不能識知而妙用無邊,故名不可思議。

23. 不仁:

即是無住的意思。既無相對之二,也不是一。

24. 閉關保任:

禪宗『不破重關不閉關』,閉關乃為悟後保任自性本來面目。保任即是漸除世出世間習氣,猶如夢中大哭流淚,醒時仍須拭淚令淨。

25. 邊見:

偏執相對的一邊,如執有執空執常執斷等。

26. 平常心:

自性的本體,平常都遍滿時空,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此心平等如常,無生無滅,眾生能依此心日用生活,即謂平常心是道也。

27. 布薩:

梵言,為一集會形式。依佛教戒律,每半月舉行一次布薩誦戒(昔時傳戒亦在布薩日舉行),在誦戒之前先行檢討,主持者問僧眾:「半月來如有犯戒者應於眾前自白和懺悔」連問三次,若大眾默然即宣佈:「大眾持戒清淨」,然後開始誦戒。

28. 菩提:

自性本體遍滿時空,一切皆屬自己,心外無法可得,故覺『心無所得』,即是菩提心。

29. 菩薩:

以覺悟有情眾生為本分者,名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30. 境界:

修行過程中,未悟,小悟,大悟時所見之現象感覺。

31. 正遍知:

遍滿時空,無能所相對的知,也即佛性本體的知,遍時間則無生滅,謂之涅槃;遍空間則無去來,謂之如來。

32. 正法眼藏:

藏喻倉庫,此庫是自性本有,具正法眼則能觀機逗教,隨緣化度無邊眾生,名為正法眼藏。

33. 真諦:

自性的本體真實,超越時,空,數,不可言喻,名為真諦。

34. 真如:

真實不虛,如其自性本體。

35. 種智:

自性中本具的智慧種子,若得現行則妙用無方,也稱一切種智。

36. 轉語:

為無住之語,只有見性之人才可運用。如說『有』意不在有,說『無』意不在無,說『對』意不在對,說『錯』意不在錯…

37. 證悟:

不經大腦思維而突然發現自性遍滿時空,頓斷疑根,而達到自由自在,也即是見性。

38. 蚊子上鐵牛:

喻無從下口。

39. 古鏡:

喻真如佛性。

40. 公案:

一種案件(事情),不能用腦筋解釋其理而令禪者當下截斷意識,忽然開悟,不悟則於此發起疑情。

41. 功德:

可以達到自由自在的功勞作業,也即是成就見性成佛的行為,其實亦是自心本有的功能。

42. 功夫:

用功修習一種法門的作業(行為) ,如參禪有疑情即是功夫。

43. 工夫成片:

參禪用功,提話頭起疑情,日夜廿四小時沒有分秒間斷,就是工夫成片,也即到達話頭。

44. 共法:

與二乘共的法(有生死可滅,有涅槃可證),與大乘共的法(生死涅槃,同於空花),叫做共法。

45. 供養:

虔誠恭敬之佈施,謂之供養。

46. 據款結案:

根據來機(學人)之疑誤真假深淺程度而有靈活的方便隨機予以掃蹤滅跡。

47. 穿卻鼻孔:

禪者落入祖師的圈套(如棒喝嬉笑怒罵等),發疑猛參而不自知,如牛被穿卻鼻孔,進止皆在祖師手上。

48. 妙覺:

證窮佛果,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49. 瑜伽:

譯意為相應,即是與機,境,相,理,因果等相應,密教的總名也叫瑜伽宗,唯識宗也叫瑜伽宗。

50. 緣覺:

觀十二因緣而覺悟中乘之道。

51. 大德:

是稱呼德行高超的修行者。

52. 大乘:

喻大車可乘多人,大乘了義經破除一切執著,最後證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發現自性本體遍滿時空,力用無邊,直至等覺妙覺,也名菩薩乘,廣度有情。

53. 佛法大意:

目的在發明自性之體用,大意不外立破二字,人天乘只立而不破,大小乘有立有破,最上乘唯破不立。立是建立一切假名,破是破除執實知見。

54. 黑漆桶底:

喻無明深坑,桶底脫落喻悟。

55. 等覺:

覺悟理體等佛而其事用尚不及佛。

56. 醍醐:

醍醐上味雖為世所珍,喻無上妙法雖至高無上,若遇邪見顛倒者不明其上味而亂用,就翻成毒藥害人了。

57. 地獄:

是罪人所居,只受苦,不受樂,罪越大,命越長。

58. 顛倒想:

凡夫於世流布想中生出著想,名顛倒想;聖人只有世流布想而無著想,故不名顛倒想,有顛倒想即有煩惱,無顛倒想則煩惱亦無。

59. 東山法門:

五祖宏揚禪宗於東山,各叢林以『東山』二字喻五祖所教的法門,故名『東山法門』。

60. 頓教:

是禪宗因發疑情而達於頓悟之法門,乃直接禪法。

61. 同條生不同條死:

佛性同而悟處不同,如小死小活,大死大活之類,但有時只是用作方便令禪者起疑情而已。

62. 當機:

適應眾生的根機程度叫做當機。

63. 當體即空:

凡經腦筋見聞覺知的事物,本來無始無生,元自空寂,非體滅之後才空,於見其體之當時便是空,謂之當體即空。

64. 家風:

各宗各派用以度人的各別作風。

65. 解悟:

經過腦筋研究思維,忽然貫通其理,謂之解悟。

66. 解脫:

凡是影響身心苦樂之一切感受悉皆解除,而達到生死自由,不受時空限制才是真解脫。

67. 殺佛:

臨濟說遇佛殺佛,是破除當機執佛的見解,也即不住於佛之意。

68. 戒定慧:

戒是日常生活應遵守之行為:止持則諸惡莫作,作持則眾善奉行;定是心地不亂而體安,慧是心地無癡而發用,總稱三無漏學。

69. 海印三昧:

海上印文喻自性無邊之用,能顯此力用之正定謂之海印三昧。

70. 韓驢逐塊  獅子咬人:

有人拋出骨頭一塊,狗兒便向骨頭追逐,獅子卻直向拋出骨頭的那人猛咬。那人喻自性,骨頭喻諸佛諸祖言句,若向言句上領悟便是狗兒,若向自性領悟才是獅子(韓驢是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最聰明的黑狗) 。

71. 行腳:

古時行者到各方參問謂之行腳。

72. 頭陀行:

譯為苦行,即是修行者自願過艱苦之生活以磨勵身心,而藉此達到解脫一切苦,所謂以苦除苦。

73. 現量:

修正法證悟的人心體遍現時間空間,此實相名為現量,其用名為現量智。

74. 化儀四教:

一、頓教,為上根者說頓修頓證之法,名為頓教。二、漸教,為中下根者說由淺入深,次第漸進之法,名為漸教。三、秘密教,用不可思議之智慧力(般若),使聽眾各自領會而互不自知者,名為秘密教。四、不定教,以般若力使聽眾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而得大果,或聞大法而得小果,名為不定教。此四教是佛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

75. 化法四教:

一、三藏教,包括經律論三藏;二、通教,三承共通之法;三、別教,對某乘別說之法;四、圓教,對最上根者所說圓融之法。此四教是佛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

76. 化城:

聲聞緣覺小乘法,不信大乘,故佛方便說小乘涅槃(化城),以暫安其心。然後教令放棄化城,趨向大乘以達寶所(佛果) 。

77. 和尚:

譯為親教師,即是佛教出家人的剃度本師。

78. 芥子納須彌  須彌納芥子:

芥子極小,須彌極大,須彌納芥子則可,芥子納須彌則不可。但若進入絕對境界,則大小可以互納。此說明證悟之後即沒有相對的分別。

79. 有漏:

有煩惱習氣是有漏。

80. 有情:

生物有二種,動物屬有情,植物屬無情。佛說度眾生或戒殺生都是指有情眾生。

81. 喜捨:

自己喜歡行善,見他人行善也發生隨喜;捨是棄捨,凡能障礙身心之解脫者如六塵六欲等一切皆捨棄之。

82. 契機:

宗師的教誨開示契合學人的根機程度,名為契機。

83. 空執:

破我執法執之後,認為宇宙萬物皆空,遂執此『空』為一切皆無,名為空執。

84. 犍度:

譯為聚、蘊、結等。一犍度即是一篇、一章,或一品、一節。

85. 見惑:

執實錯誤的見解。

86. 見性:

參禪至終點,啊地一聲,於剎那間自性全體頓現,了證諸法無生,叫做見性成佛,也叫做悟無生法,並非有能見所見。

87. 見聞覺知:

即六根中的「眼主見,耳主聞,鼻、舌、身主覺,意屬知」,概括為見聞覺知。

88. 劫:

極長的時間。

89.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是形容大涅槃的本體―自性,如如不動,劫火不能燒損,暴風不能搖動的意思。

90. 結冬:

禪宗除於夏天結夏外,又於冬天舉行結冬,即是讓禪人在冬季連續打十個禪七。

91. 結夏:

依照戒律,比丘每年皆入夏三個月,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禁足不出外,名為結夏。滿夏時連續三天舉行檢討,僧人逐一於眾前舉問大眾三事見,聞,疑.『見』者即「有見我犯戒否」?『聞』者即「有聽聞我犯戒否」?『疑』者即「雖未直接見聞,但有可疑之處疑我犯戒否」?名為滿夏自恣。

92. 離四句  絕百非:

四句是: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凡百思想皆不出此四句,若住則障本體之用而生百非,若離則顯大用而絕百非。

93. 律師:

精通戒律的修士(不是世法的律師) 。

94. 六根六塵六識:

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經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見聞覺知而生起六識之分別,如色之妍醜,聲之清濁,氣之香臭,味之甜苦,觸之冷暖,法之生滅等。

95. 六妙門:

一、數息門,數呼吸由一至十,由十至一;二、隨門,隨呼吸之長短冷暖,出入皆知;三、止門,心安澄靜,毫無波動;四、觀門,觀心分明,透徹無妄;五、還門,返觀能照之心,亦是虛妄不實;六、淨門,心無所依,不住不起,洞然清淨,依此六門次第修習,能達到小乘涅槃妙境,故名六妙門。

96. 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總稱六和,是僧眾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約。

97. 六門:

即是六根門頭。六祖云: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名為無念。

98. 六因:

當有因,相續因,形相因,造作因,顯示因,傳遞因。

99. 六法戒:

是沙彌尼進受式叉摩那所應加強的六戒,即不淫,不盜,不殺,不非時食,及學八敬法。

100. 末後句: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悟者自知,未悟者則從此起疑而終至於悟。

101. 默照禪:

用能觀的心默然貫注於某一點(所觀),名為默照。譬如默觀「無」字即落入默照邪禪,滯於靜默,不但不能達到見性,此亦屬禪病之一。

102. 迷情:

因執實而迷正理謂之迷情。

103. 一轉語:

轉是無住之意,禪宗勘驗學人,若能答得一轉話,即可印證其已悟。

104. 那伽定:

譯為大定。不論何時何地,行住坐臥,動靜閒忙皆在定中,大定則不出不入。

105. 五種邪命:

一、詐現異相,博取信仰,如辟穀神通者;二、自說功德學問;三、術數占卜;四、高聲大言,壯語現威;五、說所得供養很多,以動人心。此五種行為都是為了取利活命,故們邪命。

106. 我執:

執此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是我,名為我執。

107. 我慢:

因執實自我而在待人接物上表現驕傲的態度。

108. 疑殺:

疑是疑情,殺是殺斷生死命根(悟) ,即是由疑至悟。故祖師接人度眾生,謂之疑殺天下人。

109. 疑情:

在心內提起話頭或公案,自問而自生起不明白的感覺,要明白而明不得,不落思維,禪宗叫做疑情。

110. 色空義:

眾微聚名色,眾微無自性名空,這是因中色空;眾微空中無一微,一微空中無眾微,這是果上色空。即是色空不二之義。

111. 業:

心所起之念,身所作之行為都叫做業。

112. 業報:

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得苦報,是為業報。

113. 業障:

不論善業或惡業,皆能障礙見性解脫,故名業障。

114. 業因業果:

身心所起所作之行為薰染於第八識成為種子,就是業因,遇緣而現行,即是業果。

115. 五不應施:

一、非理財物,二、煙酒毒藥,三、捕捉機網,四、殺人武器,五、音樂女色。

116. 五停心觀:

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六識觀,五、數息觀。

117. 五衰:

天人將死的五種衰相:一、頭上花萎,二、衣裳垢膩,三、身體臭穢,四、腋下汗出,五、不樂本座。

118. 五蘊:

又名五陰,即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如骨肉等) ,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為與變遷,識是分別認識。由此五者組成活人之身,謂之五蘊身。

119. 外道:

本教以外的宗教通稱為外道,但智者大師卻另分三種:一、正宗外道,修成可得長壽或生天;二、掛佛教之名,行外道之實,修成亦必墮地獄;三、學佛法成外道,即是不明佛意而將己意當為佛法以教人,誤害初學。佛喻為獅子蟲,消滅佛教乃此輩也。

120. 五家:

禪宗於六祖下分為五派:即臨濟,曹洞,法眼,雲門和溈仰。

121. 恁麼:

即是這麼那麼的意思。

122. 任運:

任隨事物本性自然運動,不加人為的心識造作。

123. 因緣:

因是本因,緣是助緣。如一粒穀是本因,人工水土是助緣,因緣和合而生禾稻。

124. 一真法界:

是自性別名,也是華嚴宗所證的極果。

125. 一行三昧:

於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六祖云:於一切法勿有執著是也。

126. 一合相:

世界由眾多微塵合成名一合相,人身由眾多細胞合成也名一合相,其它各種物體亦然。

127. 一超直入:

指祖師禪行者,超越教門品級,直接悟入佛性。

128. 一切義成:

自性體空,依空顯用,有用則義成。故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129. 一實相印:

實相是自性的本體,大乘用以印證行者已悟入實相的心印名一實相印。

130. 一相三昧:

於一切相而不住相,不生憎愛取捨等心,不念利害成敗等事,無往無依,此名一相三昧。

131. 二見:

執實相對的見解,如有無、斷常、始終、生滅……名為二見。

132. 二乘:

即緣覺乘與聲聞乘,或稱中小二乘。

133. 二死:

一、是凡夫的分段生死,即是由此一段轉過彼一段,如由人身轉過畜身。二、是聖人的變易生死,如由羅漢變辟支,由辟支變初地菩薩,由初地菩薩變二地等。

134. 肉身菩薩:

凡夫證菩薩果,而非法身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等。

135. 如:

如其自性實際的本體。

136. 如來:

自性本體遍滿空間,不去不來,如其本來之義,故名如來。

137. 如來權教:

是佛為適應當機所施設之權宜方便教法。

138. 如如不動:

如其自性之本體,遍滿時空,不動不靜,不變不移,不生不滅。

139. 涅槃:

自性的本體遍滿時間,不生不滅,無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中譯謂之圓寂,並不是死) 。

140. 飽不饑:

喻飽參。徹悟之後,疑根永斷,不再有任何疑惑的意思。

141. 內塵:

對前五根的色聲香味觸為外塵,對意根的生滅法為內塵,又名法塵。

142. 須彌山:

譯為妙高山,是宇宙中最大的山。

143. 威儀:

行住坐臥,以至穿衣吃喝大小便,皆維持莊嚴安祥之儀表,總稱威儀。

144. 囫地一聲:

形容開悟時如閃電之感覺,頓現本體遍滿虛空。

145. 棒喝:

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與釋迦的拈花示眾作用無別,都是用以截斷當機的現業流識而達到當下見性為目的。

146. 法:

一切事物,有形的叫色法,無形的叫心法,有體性的叫有法,無體性的叫無法,色、心、有、無、各法,總稱叫做法界。

147. 波羅密法:

譯為到彼岸的方法。彼岸喻自由自在之國土。波羅密法有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又名六度。

148. 法執:

由腦筋所感覺思維而認識的宇宙一切事件,執為實法,名為法執。

149. 法界:

宇宙間一切事物,或隱或現,或有或無,或已知或未知,皆謂之法,總名法界。

150. 不相應行法:

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亦非如色法之有形,與此三法不相應,而是宇宙變化的幻象,故名不相應行法。如生、住、異、滅、命根、得、非得、文、名、句身等,共十四種。

151. 有為法:

凡一切有形相,數量,可以思考或用言說譬喻之法,皆名「有為法」。

152. 法器:

可以造就成為續佛慧命的大機大用之人材,謂之法器。

153. 心地法門:

心地喻自性,覺悟自性之法門,謂之心地法門。

154. 法師:

出家之男女修士,通達佛法而能將佛法精義用文字語言方便講解給別人聽受者,名為法師。

155. 法財:

自性本具的神通智慧,無量無邊的能力。

156.法身:

即是自性的本體遍滿時空,它無形無聲,而能現形現聲,如如不動而窮極變化,一切能力悉皆具足。

157. 發明心地:

即是見性而明心的意思。

158. 無為法:

無形相,數量,不可思議造作及不能用言語描述之法,名「無為法」。

159. 拂子:

禪師用以接人的工具,接人是令禪者起疑而開悟。

160. 佛陀:

覺悟自性遍滿時空,如從夢覺,本體即虛空,虛空即本體,如如不動而力用無邊,窮極變化,靡不週遍。

161. 非量:

一切執實的知見,與現量,比量相違。

162. 煩惱:

擾亂身心安定的見,思惑(疑誤的見解和思想),叫做煩惱。

163. 煩惱障:

七情六慾所生的煩惱,障礙生死的解脫,稱為煩惱障。

164. 普遍:

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165. 方便:

不拘定一法,隨機隨宜,假設種種譬喻以教化眾生,名為方便。

166. 方丈:

寺廟住持和尚的居室,長寬只有一丈,故名方丈。

167. 掛單:

單是床單,行人到各處參學,得知會僧接納,即可在該寺掛名共住,也稱掛搭。

168. 觀機:

觀察學人的根機程度而教化之。

169.觀想:

以能觀之心,觀所觀之境,觀成則念起境現。如觀日成就,則念起即見黑夜如同白晝。

170. 廣單:

禪堂廣長的睡床,一床可睡幾十人,每人單位約佔二尺左右。

171. 絕對國土:

闡明自性之體用絕對不二:無生滅是遍滿時間名為涅槃;無去來是遍滿空間名為如來;無是非是無分別名為般若;無住無往是體用不二,無住則非靜,無往則非動,名為如如。

172. 奢摩他:

極寂靜的禪觀,觀諸法皆空,如鏡照諸像。

173. 剎那:

極短的時間。

174. 殺人刀  活人劍:

諸祖接人手法有高低,低者是小機小用,只能用殺人刀,不能用活人劍;高者大機大用,能用殺人刀,也能用活人劍。殺人刀,只能令人小死小活,殺人刀和活人劍並用,能令人大死大活。

175. 六波羅密:

檀那(布施),尸羅(持戒),羼堤(忍辱),毗梨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 ,總稱六度。

176. 六十二見:

四句×五蘊=廿,廿×三世=六十,六十+有,無=六十二。一切見執,皆不出此六十二見。如執色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是亦有亦無,或過去無,現在有,未來無,或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無,或三世皆有,或三世皆無等等,總共成六十二種見執。

177. 六種震動:

大地六種震動分三支:一為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之六時震動;二為六方震動,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三為六相震動,即動,湧,震,擊,吼,爆,此種震動不表示祥瑞,惟具天眼者能見之。

178. 瞋:

由於外境或憶念,激起惱怒怨恨之心,就是瞋。

179. 痴:

不明事物的實相,非實而執以為實,叫做痴。

180. 所知障:

凡腦筋所能認識的知見,都是見性的障礙,叫做所知障。

181. 獅子吼:

佛說法群魔攝伏,喻如獅子一吼,百獸皆伏的意思。

182. 邪見:

撥無因果的見解。

183. 在家出家:

在家修行受五戒名居士,男稱優婆塞,女稱優婆夷。出家修行,男女受戒各別,初出家同受十戒,男名沙彌,女名沙彌尼,女眾加受六法戒,名式叉摩那尼,男受二百五十戒名比丘,女受三百四十八戒名比丘尼。以上是聲聞戒,屬漸戒,須依等級漸進,不得跳越;菩薩戒則屬頓戒,所有在家出家之男女眾,不分等級,只要發心真正,皆可同時共受。

184. 三毒:

即是貪瞋痴。

185. 三解脫門:

出大般若經,即是空,無相,無願三門。其名雖有三,而體本同一。諸法體空,有相皆妄,願是希求。初心發願只是暫時方便,佛是無求人,若著相執願,即不能因空顯用,而障礙解脫,以其有所住也。

186. 三界:

欲界(有男女性欲) ,色界(無男女性欲) ,無色界(無色身只有神識)。

187. 三賢:

證得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種果位者。

188. 三玄三要:

臨濟宗用以激發禪人起疑情的巧妙手段。

189.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身心受痛苦時的苦,壞苦是樂境失去時的苦,行苦是轉變不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

190. 三輪體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謂之三輪。施而不住於施,叫做三輪體空。

191. 三摩提:

隨緣變現的禪觀,觀諸法皆假,如幼苗可漸增長。

192. 三密加特:

身,語,意三密。大日如來本體遍時空為身密,口音遍時空為語密,識大遍時空為意密。手結印為身密,口誦咒為語密,心觀想為意密,身語意同時作法謂之三密加特。

193. 三昧:

自性如如不動,名為正定,行住坐臥工作皆在定中。若靜坐才入定,即非大定。

194. 三能變:

一、當阿賴耶識中的某一種子成熟時,遇緣變現,屬異熟能變;二、種子雖具能變之力,還要靠末那識日夜思量執我才能夠變現,屬思量能變;三、七八二識雖具能變之性,還須依六識了別六塵方能生起現行,屬了別能變。六七八三識合作,變現宇宙萬有,名三能變。

195. 三因:

正因(成佛的本因),了因(明了成佛的道理),緣因(成佛的助緣) 。

196.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屬小乘法印。

197. 三觀:

天台宗三立空,假,中三觀。

198. 三藏法師:

通經律論三種藏的修士。

199. 三性:

善、惡、無記(非善非惡),總稱三性。唯識宗三立三性:遍計執(執著),依他起(因緣),圓成實(佛性) 。

200. 三身:

法身(佛性本體),報身(分自他受用身),應化身(為適應度眾生所變現的身)。

201.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又名捨受)。

202. 三衣:

安陀會,合五條為下衣;鬱多羅僧,合七條為中衣;僧伽黎,合九條至廿五條為上衣。

203. 曹溪:

地名。六祖所創道場在該地,所以稱六祖為曹溪。

204. 心印:

師父以其悟心印證其徒弟之心已悟,謂之以心印心,名為心印。

205. 心未穩:

未能徹悟則心未安穩,也即是疑根未斷。

206. 能變心:

即異熟能變屬第八識,思量能變屬第七識,了別能變屬第六識。宇宙萬事萬物,皆此三識合作三變現。

207. 心  心數:

心是心王中的八個識,心數又名心所,是心王活動所表現的現象(如喜怒愛憎……等),共五十一心所,乃唯識宗所立。

208. 心要:

萬法唯心,言不可盡,只言其要旨,謂之心要。

209. 煩惱習氣:

習慣於錯誤的見解和思想,叫做煩惱習氣。

210. 空性:

不執實有,不執實無,不執實真,不執實假,如是則諸法當體自空,非滅其體相才成空,故名空性。

211. 性相:

佛施設方便,將心地之本體命名為『性』,如:佛性,自性,實性,空性等,而將執實思想呼為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分四級以表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見性後則無性相之分,而稱佛性的本體為實相。

212. 細行:

修行者日常微細的行為,一舉一動皆合乎佛制的戒律,名為細行。

213. 貪:

有心希求成事或得物都是貪。

214. 參禪:

參禪非坐禪,坐禪非參禪,參禪在於心悟而不在坐。宋朝(六百年前)以前,祖師各出手段令禪者自起疑情而不自知,故悟者甚多而速,自傳燈錄出世,祖師手段不能用,不得已教參話頭,故悟者甚少而遲。

215. 參話頭(公案) :

參字即是疑,對話頭(公案)不明而生起疑情(腦筋要懂而不能懂) ,有疑情才是參禪。

216. 參問:

行者到各處參學問道,名為參問。

217. 聲聞:

聞佛說四聖諦(苦,集,滅,道)之聲音而覺悟小乘道。

218. 聖諦:

聖人三說的真正道理。

219. 言量:

佛所說的言教,使眾生除迷生信,依法修行證果,也名聖教量。

220. 勝義:

義如其實,其他一切義理所不能勝者,又名第一義。

221. 中陰身:

前陰已死,後陰未生,中間之幻化身,因善惡業平均,未能辨明投生之處,人死後最初之四十九日中,每七天一生一死,以待業緣轉變而往投生。

222. 十八變:

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中顯其神通變化,名十八變。

223. 十地:

即是所謂十聖菩薩位(由初地二地至十地) 。

224. 十行:

由初行位至十行位,為第二級之三賢位。

225. 十迴向:

由初迴向位至十迴向位,為第三級之三賢位。

226. 十力:

一、知合理不合理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禪定解脫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見解』智力,六、知境界智力,七、知行道因果智力,八、天眼智力,九、宿命智力,十、如實知一切事物智力。

227. 十聖:

證得初地至十地之果位者,也即登地菩薩。

228. 十信:

由初信至十信,對自己的信力已告圓滿。

229. 十住:

教門修證的過程,由初住至十住,屬第一級之三賢位。

230. 十使:

又名十惑,即貪、瞋、痴、慢、疑五鈍使,和身、邊、邪、見取見、戒取見,五利使,合稱十使(見取見:執其成見為真理;戒取見:執某邪戒為正戒)。

231. 實相:

自性本體遍滿時空,法爾如然,非由造作,真實不虛,故名實相。

232. 棲止:

棲止是居住的意思。

233. 極樂世界:

是修淨土者求往生之國土,因其國有樂無苦,故名極樂。

234. 世流布想:

世者世間,流者流行,布者普遍,想者思想.意謂世間已普遍流行的思想,如稱牛為牛,稱馬為馬。

235. 天堂:

是天人三居,只受樂,不受苦,福越大壽越高。

236. 天龍八部:

天,龍,夜叉(勇健鬼),乾闥婆(香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非人),摩喉羅迦(大蟒蛇),又稱八部眾。

237. 偏圓:

偏是偏向一邊,圓是遍滿時空。相對為偏,絕對為圓;偏有限量,圓無限量,總稱為偏圓。

238. 禪病:

站在祖師禪的立場來說,一切障礙見性的知見皆名禪病。總而言之,凡有所住則名為病,如住於有、無、動、靜、語、默……換句話說,落入相對皆是病。

239. 禪那:

唯寂滅的禪觀,觀諸法非空非假而無住,如隱於鐘鼓中的聲音。

240. 禪宗:

中國佛教分為五系:禪,教,淨,律,密,每系各各有其所修的禪法,但不稱為禪宗,只有祖師禪方稱為禪宗,亦名宗門禪。

241. 善根:

是佛性的種子。

242. 善知識:

稱呼具正知正見者。

243. 侍者:

佛教中的高僧因宏法所需,故皆有一二人日夕侍奉於側,名為侍者。

244. 話頭:

未起念想說話之前頭,即是一念都未生起之前,叫做話頭。

245. 瑞應:

先現祥瑞的現象,預報後來應驗的徵兆叫做瑞應。

246. 承當:

當下直接承受諸佛諸祖的意思。

247. 常住:

一、十方叢林之住眾(僧尼),皆稱常住。都同是主人,大眾的權利義務都平等。二、常住三寶則以佛像為佛寶,佛經為法寶,現前僧尼為僧寶。亦即代表佛教接受佛徒皈依之常住三寶。

248. 常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執常是常見外道,執無常是斷見外道。

249. 上堂:

叢林住持每日早晚兩次到堂上接受僧眾參問,謂之上堂早參晚參。

250. 寂照:

寂是如如不動,照是如日遍照。自性之體用遍滿時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

251. 漸教:

是教門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至等覺妙覺,逐級漸進之法門,乃間接禪法。

252. 消息:

即是信息。

253. 小乘:

喻小車只乘本人,小乘法破人我執,證阿羅漢果而仍存法我執,中止化城,不到寶所,也名聲聞乘。

254. 坐禪:

凡靜坐觀想,注心一處,使妄想不起而達到心情平定,皆謂之坐禪。

255. 蘇悉地:

譯為妙成就。

256. 祖師:

各宗派有能力傳法的師父,佛教徒通稱為祖師。

257. 茆蓋頭  知解宗徒:

茆與茅通用,茆蓋即是茅屋,頭是主人。禪宗未悟者須到各方參問,悟後才有資格住山中茅屋。壇經六祖對神會說:『你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意謂你將來雖能住山宏法,也只成一個具知解的禪宗門徒而已(知解是障礙開悟的) 。

258. 宗乘:

即是禪宗,專指祖師禪,是釋迦佛親傳初祖摩訶迦葉的直接禪法。

259. 叢林:

很多樹木叢生處名叢林,中國唐代禪宗很興盛,因此各禪院被稱為叢林,有些叢林可容納二三千位參禪行者在一起生活、修行。

260. 總持:

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總持一切法義,無所遺漏。

261. 孤峰頂上:

喻見性者才有資格居住之地。

262. 知客:

叢林中接待賓客之職務稱知客。凡要求掛單之僧人經過知客的詢問,若知客不允許則不得留下。

263. 知庫:

叢林中管理財物,糧食者。

264. 知寮:

管理寮房,僧眾住處者。

265. 呈解:

弟子向其師呈自己的見解或所悟,以求印證。

266. 知事:

叢林中負責管理,調派人事者。

267. 知識:

叢林的管理經書者。

268. 知圓:

亦名圓頭,在叢林中負責種植和打理圓務者。

269. 中道:

不落相對二邊,名為中道,亦不住於中道。

270. 傳燈:

祖師禪由祖師代代相傳,如從此燈傳至彼燈,一燈傳至千萬燈,燈燈皆明,而第一燈的光明不滅。

271. 傳心法要:

禪宗祖師將參禪要旨,代代相傳下來,給禪者依法修習,即可明心見性,解脫一切苦,以達到永遠自由自在。

272. 著想:

思想執著,即是執實,如執『真』是實真,『假』是實假。

273. 修多羅:

譯為契經,即是契合眾生根性之經典。

274. 俗諦:

自性不二,本不可言喻,今為度世人而勉強分為正反二方面來演述,用言語來比喻相反的一面如: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有非無等,名為俗諦。

275. 思惑:

堅持錯誤的思想。

276. 四不可輕:

一、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故不可輕;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故不可輕;三、小火雖微,能生大火,故不可輕;四、沙彌雖小,能證聖果,是最不可輕。

277. 四不可說:

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

278. 四句:

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凡相對皆在四句之內,如真、假、語、默等(真、假、非真非假、亦真亦假;語、默、非語非默、亦語亦默),世間一切思想知見皆不出此四句。

279. 四大:

固體物質為地大,液體為水大,熱度為火大,氣體為風大,總稱四大。

280. 四料簡:

是臨濟的方便: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境人俱奪,境人俱不奪。

281. 四攝法:

一、布施攝,重財者施財,重法者施法;二、愛語攝,以溫和慈愛的語言,令人生歡喜心;三、利行攝,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人;四、同事攝,自抑低身份,為度賤役者而與賤役者同事,為度乞丐而與乞丐同事,甚至為度豬狗而與豬狗同事(投生為豬狗) 。

282. 四尋思觀:

一、名字尋思,推究一切法之名字皆不實;二、事相尋思,推究現象世界各種事相,皆由心識變現,因緣所成,離識非有;三、自性假立尋思,推究名字及事相之自性,只是方便假立,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推究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皆悉不實。

283. 四禪八定: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色界四級禪,有禪則有定,故四禪亦是四種定,再加上無色界四空天的四種定,成八種定,總稱四禪八定。

284. 四禪病:

即作、止、任、滅。見性非由作,非由止,沒有任,沒有滅,執即成病;但未見性的人有時或可當藥用。

285. 四智:

唯識宗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成其作用而不分別名成所作智,觀察分別透徹而不經作意名妙觀察智,破我執而見諸法平等名平等性智,如大圓鏡於十方普照普現而無所遺漏名大圓鏡智。

286. 四無礙智:

一、能通達諸法名字無滯,名法無礙智;二、能通達一切義理無礙,名義無礙智;三、能用種種言詞方便譬喻,隨宜演說,名詞無礙智;四、於諸法義圓融無滯,樂說自在,能令眾生容易信解受持,名樂說無礙智。總稱四無礙智。

287.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288. 慈悲: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佛說無緣慈,同體悲,無緣則無能所,故無能施所施;同體則不分你我,故你苦即是我苦,你樂即是我樂。

289. 自性:

心的本體無形無聲,遍滿時空,其用亦遍滿時空,不經作意而自動顯出其用,眾生與諸佛平等不二。

290. 比量:

修正法證悟的人,用比喻以說明現量之實相,使人發生信解,謂之比量。

291. 圓覺:

覺悟本來圓滿周遍時空的自性。

292. 院主:

在中國,院主即叢林中一座院的主任,位居住持之下。

293. 無口:

無口則無說無示,名為真說.無說則無聽無聞,名為真聞。

294. 無記空:

參禪者若無疑情,亦無妄想,腦中一片空白,名無記空,是屬於禪病。

295. 無漏:

無煩惱習氣是名無漏。

296. 無念:

並非百物不思。若百物不思,不是無始無明,便是念絕,此非無念本意。

297. 無明:

一念未起,是無始無明,一念才起,便成一念無明,前念滅,後念生,生滅相續,便成生死輪迴。

298. 無生:

無生即無始,無始即無生,如雞與蛋,皆無最初開始,即是無生之義。

299. 無始:

宇宙萬物皆不能究其開始,以時間原無前後,前前無始,後後無終,也即是諸法無生之理。

300. 無始無明:

一念未生之前,謂之無始無明,此為意識的源頭,禪宗名為話頭,亦名百尺杆頭,此際心中清清淨淨,未有意識分別,當被外境激發起念,即名一念無明。

301. 無住:

不執實。即是不住於四句中之任何一句,也即是自性現行,離開相對而入於絕對的境界。

302. 無相:

六根對六塵所感知的境界,若執為實即是相,若不執實即是無相。

-------------------

To Loi Chau

To Loi 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