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 - 釋惟力

妙法蓮華經大意

解題:『妙』是不可思議。

『法』是達到最高覺悟的方便。

『蓮華』是比喻妙法,生於污泥而不染,香味越遠越清幽。

『經』是穿透古今。

『妙法蓮華』是不可思議之大法,能度眾生於惡濁世界而得無染,正如自性久沉於濁世而能現出清淨如蓮華。因為妙法不可思議,學而難以明白,縱明白而難信,信而難行,行而難證,所以,有許多人依文解義,不明佛意,而以迷信的思想去理解,違背經中的意旨。

佛法的作用,是要每位眾生皆得成佛,以解脫眾生之苦,自覺覺他。 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依照經中所教的方法去實行,但時人有一部份以為讀誦即是持經;一部份則只研究佛理以增加見解,而不注重實行,坐使佛法失去其作用。

摘錄此經的要旨,是想解決上述一些困難,使學者於高深處得其根本,於廣博浩瀚處得其中心。由此而能依照佛之教法實行,以至究竟成佛。

序品第一

『佛放毫光遍照』,是預報將演說古今稀有大法的先兆,意欲一切眾 生皆知道應該尊重法,由於重法方能具足信心;信心具足方能決志實行,以達到最高的覺悟,永遠自由自在。

雖然如此,但此法會中仍有眾達五千人,因其信心不足,所以聞佛即將開演大法而捨去,佛認為他們少福,屬於增上慢之輩。

方便器第二

佛法的根本,只有一佛乘,但為適應眾生的根基程度,而開出之方便則無量無邊。眾生得聞此法,將來必定成佛。

由聞法(讀誦亦如聞法)而信解,是為『開佛知見』。

由信解而受持(依正法實行),是為『示佛知見』。

由受持而證得,是為『悟佛知見』。

由證得而成道,是為『入佛知見』。

不立一切知見,即名『佛知見』。

以此一大事因緣(一佛乘)故,諸佛示現於世。所謂『一佛乘』,是因為自性不二。一切法本無自性,佛種從因緣而生。『是法住法位』正如燈焰,每秒各異,第一秒的燈焰住於第一秒的法位,第二秒的燈焰住於第二秒的法位,『生』法住於生,『滅』法住於滅:『世間相常住』就是這樣。

若要通達『世間相常住』的意旨,必須證悟自性方可。

譬如品第三

三乘眾生於三界火宅之中,正如小兒貪玩五欲財利,不懼生老病死之苦,不肯走出火宅以避燒身之禍。佛以智慧方便,誘拐令出,(誘導之言,是為救度眾生而設的方便,不算妄語)說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等各種玩具,快快出去,方可隨意選擇。當所有眾生安然脫離火宅後,佛則平等賜予每人一輛大牛車(大乘),因實際上並沒有羊車和鹿車。

這裡指明,佛雖說有三乘,其實祇是一佛乘而已。

信解品第四

聲聞、緣覺聞佛說此未曾有之大法,又見佛授無上菩提記給舍利弗之後,方知以前得少為足,自以為已得湼槃而不求上進,對於大乘有無量法財以成就眾生,而其心卻不喜歡。正如父為大富長者,其親生子卻捨去而到處行乞,甘受窮苦,雖遇其富父而不敢承認,要經過二十年辛苦掃糞之後,方發現一切財產均屬於自己。

經說『父給』,其實是自性本有。『父』是譬喻自性佛。

藥草喻品第五

破執法王出現於世,依眾生心,隨宜說法。妙法難曉難知,因為自性無聲無形,言語不能表達,意識不能思量,有智者聞之即能信能解;無智者聞之仍有所懷疑,但也能種下善根。譬如雨水,一切樹木及藥草,各隨其根性吸收滋潤而生長。

如來說法亦是這樣,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眾生依教奉行,究竟見性成佛。

授記品第六

在此品中,佛的意旨分明指出:一切佛弟子,不論上根、中根、下根,只要具足信心,依佛所教,如法修行,最後皆得授記成佛。

化城喻品第七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其空坐十劫身心不動,是住於小乘湼槃(化城),未達究竟(寶所),所以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後來放棄小乘,進向大乘,方得成佛。

十六王子於十方世界成佛。以明『佛佛不二』;諸佛皆說法華經以明『法法不二』。

聲聞緣覺樂小乘法,不信大乘,故佛說小乘湼槃以暫安其心,然後教予菩薩法,以達究竟。如導師(佛)領眾(小乘)尋寶,為滿眾意,中止化城(小乘湼槃),然後再勸其放棄化城,繼續前進,以到達寶所(佛果)。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有學無學人授記品第九

第八品及第九品亦如第六品,凡七眾弟子以至天龍八部,護持正法者,不論階梯勝劣,果位高低,有學(低)無學(高),若得聞法華經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隨喜,皆得授記成佛。以種正因成正果。

法師品第十

此品教示須讚嘆尊重,恭敬供養法師。但法師說法須明佛意,所謂入如來室即是大慈悲心,著如來衣即是柔和忍辱心,坐如來座即是一切法空之心,(意謂:有非實有,無非實無,真非實真,妄非實妄,一切法皆非實,名為一切法空),然後以不懈怠之心為四眾說法。

若不明佛意,而自作聰明,以己意妄說,則有狂妄說法之罪。(楞嚴經四種地獄罪:破佛律儀,毀謗大乘,狂妄說法,虛消信施)。

見寶塔品第十一

經說:『寶塔從地湧出』。寶塔喻自性,地喻心地,多寶喻自性無量無邊之力用。

佛說法華經,聽者如說修行,則自性無量無邊之力用,自然從心頭湧現。但要見自性力用,首先必須證悟自性不二。所以佛說:「要待十方分身佛俱集之後,多寶佛才肯現身。」這樣可知無量分身即是釋迦佛一人,此事不過祇為示現自性不二而已。

既得證悟,則自性無邊的力用自現。其三變穢土為淨土,即是表顯自性之力用也。

因自性無形無聲,言語不能表達,意識不能思量,是最難解難信之法,故謂一切最難之事,皆不及說此法之難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品開示大法難值,釋迦佛前身多生為國王,為求大法而經過無量苦,方得值遇善知識,聽受奉持,以至成佛。又為破除那些執言害義者對時間與業障之執著,故開示龍女八歲成佛,由此可知非因久修,而女人之五種障,其實亦無一定。

勸持品第十三

所有諸大菩薩、阿羅漢、以至比丘、比丘尼已獲授記者,皆於佛前發誓言:於佛滅後,護持此經,雖備受濁惡眾生輕賊罵詈,甚至加刀杖擊打,皆當忍受,而勸他們書寫受持讀誦,解說經義,如法修行。(書寫讀誦亦如聽佛說法,受持即是依準如法實行)。

安樂行品第十四

講說此經(包括其他大乘了義經)資格,須安住四法(四種安樂行)

第一安樂行:安住於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行處』者,須柔和忍辱,心不驚怖,觀諸法如實相(不執實),對於諸法都無所行。即是不行能所之法,不行分別相對之法,如男女、有無等…不行見聞覺知,於諸法皆無所得。

『親近處』者,不親近貴族官長,外道、邪魔、及以世俗法著書立說者、惡答惡問者、兇戲相撲者、神秘變現者。畜牧射獵屠殺者。如上人等,倘有來時,則為其說法而心無所希望。又對女人說法須莊重,不生欲想,修攝其心,是名初親近處。

觀一切法空,無名無相,非生非滅,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以因緣顛倒故而現生滅,是名第二親近處。。

第二安樂行:不輕慢其他法師及經典,不說私人是非長短好惡,亦不指名讚美,亦無怨嫌之心。對聽法者不逆其意,有難問者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第三安樂行:勿輕罵學佛道者及求其長短,對四眾求三乘法者,無得惱之,亦不得戲論諸法而有所諍競。於眾生起大悲想,於如來起慈父想,於菩薩起大師想。以順法故,平等說法,不多不少,雖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第四安樂行: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在大乘之外)生大悲心。應念其人受大損失,對如來方便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於此經雖不問不信不解,若我得無上菩提時,必以神通智慧力引導之,令其得住此法中,漸至解脫一切苦,究竟成佛。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釋迦佛於娑婆世界所教化之菩薩無量無邊,及其各各眷屬,非算數譬喻之所能知。『皆從地湧出』者,是比喻自性無邊之力用皆可從心地湧現,行者能依法奉行,則自性無邊之力用皆可從心地湧現。

無量億國土菩薩眾中之四導師,號為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皆是佛所施設方便行門,依佛所設之方便而行,則能顯發佛慧,示現自性自在神通之力,獅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釋迦佛得道未久,何能教化上品所言無量菩薩?彌勒代表眾疑啟問,佛答:「我成佛以來經歷塵點劫,非思量算數之所能知,(破時間觀念),常在娑婆教化,同時亦於無量國土導利眾生,(破空間觀念),觀其信心根器,隨所應度,自說名字年紀不同(破數量觀念)。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三界之相,元無生死,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同非異,並無一法可以執實。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聞說如來壽量品,能生一念信解,功德已無量無邊,若有為無上菩提而行五波羅蜜(除卻般若波羅蜜),經過八十萬億劫,以此功德和上述信解之功德比較,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何況能依法受持者。故十方世界無數大菩薩,聞之皆獲隨量悟入,而各依其根力,顯現自性無邊之大用。

取譬『五波羅蜜除般若』者,以般若大用包法界而無外,無可比喻,如經言:

佛子住此地(自性心地,亦是自性般若),

則是佛受用(享佛之樂),

經行及坐臥 (於自性般若),

常在於其中(不在心外)。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聞經隨喜已,依其所聞(須符佛意),隨力轉教父母、宗教、親友等,第二第三者,亦聞已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人亦隨喜轉教。

若有人為求福報而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眾生日用所需,以及金銀七寶滿八十年,後復教其修行,皆得阿羅漢果,功德無量無邊,但猶不及第五十人聞經隨喜轉教功德。何以故?求福屬有為法,功德雖極大,但其福仍有數量,時久必享盡,而聞經隨喜,依教修行,則可證極果,超越數量,福永不盡。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說行,則六根功德圓滿,神通智慧,妙用 無量無邊,究竟成佛。

法師得六根功德圓滿之後,以無所畏之心而說此經,則以肉眼可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色相,以凡耳可聽一切音聲,以凡鼻可聞一切香氣,以凡舌可嘗一切食物,不論香、臭、苦、澀、好、壞,皆可變成甘美上味,其身清淨如琉璃,大千世界中一切色像音聲,悉於其身中顯現。意根清淨則諸法實相悉能了達,故能以千萬種言語方便,分別隨宜說法,令眾生樂聞,易解而歡喜信受奉行。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常不輕菩薩,於威音王佛像法中為比丘,不讀誦經典而專行禮拜讚嘆,以對治增上慢之四眾。雖然常被辱罵,甚至被眾人用刀杖瓦石打擲,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這亦是一種持經法門(破我執),究竟成佛。若有惡口罵詈,誹謗持經者,必獲大罪報。如經言:二百億劫不聞佛法,千劫墮無間地獄受苦。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佛現大神力,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皆是自性不可思議之力用。是為讚嘆受持此經者,並加強其信心,令其決意如法修行,則自性之力用即得顯現。

囑累品第二十二

佛付囑無量大菩薩,應當一心流布此無上菩提之法,令一切眾生普獲法益。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藥王菩薩前身),聞日月淨明德佛說法華經,即樂習苦行,精進修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先以物質供佛,後念不如以身供養。即用神通願力而自焚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智者大師(天台宗第三祖)讀至此句即獲證悟。

此明示『悟無生法』(破盡我執),始名『真法供養』。如經言『於諸狏中,最尊最上』,非同一切其他物質布施之所能及。

『我捨兩臂(喻相對法),必得當佛』。故云:『用滿大千世界七寶供佛,不如受持此經四句偈』。(義同相對法:即是離有、離無、離非有非無、離亦有亦無四句,亦即是受持此經四句偈)。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於淨光莊嚴國土中,有妙音菩薩,告訴淨華宿王智如來,欲往娑婆世界供養釋迦佛,聞法華經(此舉為加強眾生對此經的信心)及遇文殊師利菩薩。佛言:『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而彼娑婆世界佛身甚小,汝至彼國,莫生心輕視』。(佛身元無大小,眾生身亦復如是)。

註:由旬有三種: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

普門品第二十五

『普門』是普遍示現自性神通之力用。

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而名觀世音?』

佛言:『若有無量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名(無有別念才算是一心) ,則自性觀世音之力用現出,一切皆得解脫,故名觀世音,亦名自性自度。』

自性的力用現出,則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刀杖不能壞,毒藥不能害,惡鬼不能侵,離一切貪嗔痴和邪見。

關於觀世音菩薩修行之方便有五種觀:

1.       真觀,是立真以破妄。首先要旋轉聞機,反聞自性,以脫離音聲(所聞),所聞既滅,則能聞亦盡,故動靜二相不生,因此,六根可以互用,名為耳根圓通,亦名反聞自性。

2.       清淨觀,是以清淨來對治能所的污染,能聞所聞既盡而不住盡處,連這不住的知見亦空。

3.       慈觀,是度與一切眾生安樂而無能度者,名為『無緣慈』。

4.       悲觀,是度眾生離苦而無有所度,名為『同體悲』。

當慈悲現起則我執都盡,其慈愛之情發揮至極,亦如光芒遍照法界宇宙每位眾生而無所遺漏。如此即得『和光同一』(不二),所以沒有能所相對。

5.       廣大智慧觀,是智慧遍照法界,廣大超越數量。如此,一切能所、生滅俱滅,則寂滅現前。這是永恆的實相。即如上方便品所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也。

在此品中指明自性自度的妙用:『觀音妙智力(自性的妙用)。能救世間苦』,即此義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藥王菩薩問佛:有能受持法華經者得幾許福?

佛答:若有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諸佛,得福雖多,尚不及那位能於此經受持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者所得之福。

於是藥王菩薩白佛說咒,以保護說法者及持經者。接著,勇施菩薩、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剎女等,皆於佛前說咒,以護法師及持經者。此品保證真修行者之安全,不令魔事擾亂。

『咒』是表示命令和自性的力用,真實修行者,其自性的力用自現,而得諸佛護念(自性佛),不是由於念咒方得保護。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莊嚴王深信外道,久入邪見,但於過去曾種善根,種子成熟, 獲生二子為善知識,引導其棄邪歸正,即獲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授記,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

此品明因果不失,即種正因,必成正果,雖生邪見家,而善因種子亦不退失。依經如法受持(實行),即是已建塔寺,供養燒香歌讚等。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普賢菩薩白佛言:佛入滅後,如何能得到法華經?

佛答:若能成就四法,可得此經:

一者得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心救度一切眾生。

其實修正法者,自然具足此四種條件。

普賢菩薩復白佛言:於後濁惡世中,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成就其修行,並說咒加以守護。

此品之意,亦是欲持經之人增強信心,並令其得到安穩以專心修行。

總而言之,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設立方便八萬四千法門,可歸納為四大類:

1.    參禪,指祖師禪。

2.    念佛,即淨土宗。

3.    持咒,即密宗。

4.    觀想,即教門各宗的禪觀,如:

天台宗的止觀禪。

賢首宗的法界觀禪。

唯識宗的唯識觀禪。

三論宗的析空觀禪。

不論修任何一法門,必須依準該宗的宗旨,如法實行,方得成就不退或證果。依照八萬四千法門中之一法門而修行者,即名為持經。(讀誦不是持經)

摘要終:以後是附加之註解:

附註:

『宗旨』:是由佛所教導給每一宗派所應實行的路徑,而由諸祖逐代相傳下來的方法。

『所解符合佛意』:必須分別邪正,及明白四種四依的意義。

甲、           分別邪正

破我執為正,不破我執為邪;破執實為正,執實為邪;如行正途,則淺行亦是正,深行亦是正;誤走邪路,則淺解亦是邪,深解亦是邪。

乙、           四種四依

(1)  行四依(是修苦行的四依)

1.    糞掃衣

2.    常乞食

3.    樹下坐

4.    腐爛藥

(2)  法四依(是修行符合正法之四依)

1.    依法不依人

2.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3.       依義不依語

4.       依智不依識

(3)  人四依 (是四級應該依止的人)

1.       具知一切煩惱者(五住煩惱)

2.       須陀洹和斯陀含

3.       阿那含

4.       阿羅漢

以上四果人是指那些內證大乘菩薩而外現聲聞相以傳法教化眾生者。

(4)  說四依(是四種要眾生盡皆成佛之意趣)

1.    平等意趣,(意趣是得意忘言,平等是說法不離不二的自性)

2.    別時意趣,(另註)

3.    別義意趣,(另註)

4.    隨順眾生心意趣

註1:『別時意趣』是分三類別時教法:

1.        第一時教:釋迦佛於初成道時,為了破除凡夫與外道的執著,故說四大、五蘊諸法,顯示人我不實。如四部阿含經,包括: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及雜阿含。

2.        第二時教:佛說一切法都不屬實,以破除小乘的法執如般若諸經。

3.        第三時教:佛為了破除小乘執有,以及大乘執空的執著,而說非有非空,以闡述中道不二的之義,如解深密經,法華經等諸經。

註2:『別義意趣』是分三類別義教法:

1.        解釋一切『有』法是第一時教

2.        解釋一切『空』法是第二時教

3.        解釋中道不二諦是第三時教

(不論時間先後,只依義類分別)

聲聞乘四果略釋:

初果須陀洹:是三界一切『見惑』己經斷盡之人。因為未斷欲界『思惑』(迷誤思想)故須再來欲界受生七次,譯名為入流。

二果斯陀含:是已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的人,因為後三品未斷,故須再來欲界受生一次,譯名為一來。

三果阿那含:是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的人,故不再來欲界受生(只生色界及無色界),譯名為不來。

四果阿羅漢:是已斷盡三界一切見惑及思惑的人,已經脫離分段生死,不再在六道受生,譯名為不生。

三界分成九地,又名九有: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每地思惑分九品,共八十一品。九地是:

1.   欲界五趣地(五趣雜居地)

2.    離生喜樂地

3.    定生喜樂地

4.    離喜妙樂地

5.    捨念清淨地

6.    空無邊處地

7.    識無邊處地

8.    無所有處地

9.    非想非非想處地

五住煩惱略釋:

1.    見一切住地煩惱,即是三界中一切『見惑』,斷盡可證須陀洹果。

2.    欲愛住地煩惱,即是欲界一切『思惑』(迷誤思想),斷盡可證阿那含果。

3.    色愛住地煩惱,即是色界一切思惑。

4.    有愛住地煩惱,即是無色界一切思惑。

斷盡上述一切見惑及思惑,可證阿羅漢果。

5.    無明住地煩惱,即是生起一切煩惱的根源。打破『無始無明』又名根本無明,名為見性成佛。

To Loi Chau

To Loi 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