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祖師禪的實行方法 - 釋惟力

參祖師禪的實行方法

參祖師禪的方法,是由歷代祖師傳下來的,叫做參禪。參禪不是坐禪,坐禪也不是參禪。一般人錯認坐禪就是參禪,其實參禪不一定要坐禪,正如祖師所說:最好是能夠在工作的時候學參。如果只喜歡於幽靜處枯坐而學參,便很難有達到見性的希望。

六祖說:「道由心悟不在坐」。壇經中坐禪品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裡證明坐禪是心坐卻不是身坐。那麼,禪要怎樣參呢?參字即是疑,疑就是不明白,任何一件事如果明白了就沒有疑,沒有疑就不能參。所以參禪最注重這個疑字,叫做「疑情」。要起疑情必須借助一句話頭,叫做「參話頭」。甚麼是話頭?虛雲禪師的解釋是:「我們要說一句話之前,必定要先起念,在未起念要說這句話之前,叫做話頭,如已起念想說,雖然未說出口,早已成話尾了」。

現在開始參禪,還不能到達話頭,但也不是話尾,而是正由話尾行向話頭的途中。倘不斷地參下去,終有到達話頭的一天。當到達話頭之時,這句話便會自動消失。如果這句話還存在,即是未到話頭。虛雲禪師譬喻:話頭是一根拐杖,疑情是行,要起疑情必須靠話頭,正如跛子要行須靠拐杖一樣。

講到參話頭:但話頭卻很多,千千萬萬,說之不盡,現在只提出五句話頭,讓參禪的人自由選擇,看那一句自己感覺到最難明白,無法了解的,那就是適合自己參了。不過,只許選一句,不能選兩句。已經決定那一句之後,便不可再行更改,一直參到見性為止。

五句話頭是:

(一)    未有天地之前我是什麼?

(二)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三)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四)    念佛是誰?

(五)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什麼?

話頭是一句問話,有問必有答,如參「未有天地之前我是什麼」?在肚裡自己問自己,不明白就答不出,答不出便發生懷疑。這個懷疑就是疑情了,問第一次答不出,再問第二次,不明白又答不出,再問第三次,第四次…都一樣繼續問下去,不論行、住、坐、臥、正在工作中,勞力也問,勞心也問,步行也問,乘車也問,吃飯、睡覺、上廁所…都一樣繼續問下去,沒有分秒的間斷,雖然,初參的人很容易忘記,一天廿四小時間斷了廿三小時,但只要不斷地參下去,間斷的時間就會逐漸滅少,由廿二小時減到廿一小時、二十小時…漸漸減下去,參到功天綿密之時,則整天廿四小時就沒有分秒的間斷,這樣參到工夫成團,便是到達話頭了﹔也即是到達百尺竿頭﹔由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就是見性成佛,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地﹔一切苦都可永遠解脫了。

參祖師禪必須湆意下列各項:

(一)    破我執

在佛法中,不論大乘、中乘、小乘、以至最上乘,都以破我執為最重要﹔如不破我執則不能解脫生死之苦,不能離開六道輪迴,但參禪要怎樣破我執呢?只要遵守九個字,那就是:「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這是實踐破我執的根本﹔如有所得就還有我執,有所求就還有我執,有所怕就還有我執。

(二)    分別狐疑和正疑

參禪是正疑﹔正疑即是只許心裡懷疑,而不許用意識去思量卜度﹔要培養疑情的力量達到極點,突然疑情打破,漆桶脫落,叫做見性,見性即是覺悟,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已識得自己了,才能夠作自己的主人,才可以達到自由自在,永遠解脫一切苦,又叫做見性成佛。至於狐疑:是用意識去分別,去尋求知解,或解釋話頭以求答案。所以狐疑不是參禪。狐疑只可解悟而不能正悟。好像科學家牛頓,看見蘋果從樹上落下而引起懷疑,為何蘋果不落向天空而落下地呢?他從此不斷地思維研究,結果發明了「萬有引力的學說」。但那只是狐疑,狐疑只能發明世間的用物,只是對於世間有其價值。因為不能識得自己,所以不能作自身的主人,便不能達到自由自在。

(三)    不許起別念

參禪除疑情以外,不許另起所以不許壓制妄念,不許放棄妄念,不許斷除妄念。不管妄念生起多少,都不用去知道它,有妄念或沒有妄念,都不要去理它。因為疑情本身就是一把自動掃帚,不需起心動念去掃,它會自動掃空一切:有妄念它也掃,無妄念它也掃﹔倘疑情綿密,妄念要起也沒有空隙可乘。如果於疑情之外別生一念,那就是使妄念有隙可乘了。

(四)    疑悟因果

須知疑是因,悟是果,沒有因就不能有果,所以不疑不悟﹔因小果小,所以小疑小悟﹔因大果大,所以大疑大悟。如參禪參到疑情很重,影響到頭痛、心痛、呼吸困難時,不用害怕,那是大疑所致,是一種好現象,頭越痛越好,因為大疑必能大悟。但如果在坐時有此情形就不對了,不對要怎樣呢?要立刻起身步行,或找工作做,但仍要繼續參下去,如參到神經太過緊張,不能忍受時,要將話頭放慢下來,一字一字,慢慢地提,每字拉長約十秒鐘,這樣,緊張的神經就會逐漸鬆弛了。

(五)    不論資格

不論初參、老參、聰明或愚癡,老人或小孩,只要識得參禪的方法,便有資格學參。法華經中龍女八歲成佛,傳燈錄記載一位姓鄭的女孩,只有十三歲就參禪見性﹔有一位姓蘇的女孩,十五歲也見性﹔其他還有許多本來愚癡的祖師,也一樣能夠參禪見性。凡參禪的人,祗要痛念生死,勇猛參究,誰都可以見性成佛的,我們切不可看小自己才對。

(六)    深信自心

參禪要深信自心,如祗相信參禪的法門而不信自心,則無論如何精進,也不能見性,所以博山禪師說:信有邪、正﹔信「自心即佛」是正,心外執有法可得是邪。「即佛」要究明自心,親履實踐,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倘若妄自測度,謂自心即佛,而實則不究明自心,名為邪信。

(七)    須悟自性

「韓獹逐塊,獅子咬人」。這兩句話是祖師的譬喻:有人拋出一塊骨頭,狗兒便向骨頭追逐,而獅子卻不理會骨頭,直向那人猛咬,那人譬如是自性,骨頭譬如是佛和祖師的說話,如只向佛或祖師的言句領悟,便是狗兒﹔向自性領悟,才是獅子。古德云:「死於句下」,「向舉起處承當」,意思是說:祖師的話剛出口,聽者即時就能理解,以為是悟,卻不知此種解悟已落於意識分別。雖然合於世情,合於邏輯,卻不知參禪須離心意識方能證悟,因此給祖師呵為韓獹。(春秋時韓國最聰明的黑狗)。

(八)    不落無記

參禪要慎防落於「無記空」,在別的法門以止念為佳,但參禪卻相反,不許你念止。即是要疑情接續,不可間斷,如果沒有疑情也沒有妄念,即是落於無記空。這是一種禪病,祖師所謂「浸死水」是也。那時,雖然覺得清清淨淨,身體輕安,但若執此以為奇特,則永無見性之期,不如有疑情有妄念還比較好些。所以參禪的工夫若未到達話頭,切不可放棄話頭,有些人放棄話頭還有疑情,認為很好,殊不知有時可能被間斷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不自覺,而且因此更容旸落於「無記空」。

(九)    行起解絕

依照教門的修行,須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初由信而了解,由解而行﹔一面行一面求增加理解,同時又依照所之理實行,這樣逐級上升,由證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以至等覺、妙覺,這是一般修行的通途,但祖師禪卻不是這樣,雖然首先也得要有信有解﹔但一開始實行參禪,則一切知解應完全截止。禪宗所謂:「行起解絕」是也。所以參禪不許你會禪會道,為什麼呢?因為正在參究之時,已是有禪有道了。如果還想要會禪會道,卻好像自己本來已有一個頭,又從頭上再生第二個頭,這第二個頭不但對於本來的頭無益,反而增加障礙和痛苦,要請醫生割掉,方能恢復本來的健康。祖師所謂「頭上安頭」是也。如此,會禪會道尚且不許,何況要尋求其他知解,要曉得:求知解是參禪證悟的最大障礙。所以禪宗說:「行起解絕」就是這個道理。

(十)    注重實行

參祖師禪祗注重實行,而不需要理論。但由於每人的根基程度不同,執情有輕重,見解有高低,以及各各有其自己的興趣,而生出千差萬別的岐路。為此,本書祗能提出各項共同實行的重點,還有其他許多微細的枝節,不能在此詳述,必須隨病而發藥。所以此參禪法門雖說很容易,但卻要有老參指點才行,如果自作聰明,而不依照祖師禪的正確宗旨,則容易變成毀謗佛法,造地獄罪而不自知,學人不可不慎﹗

To Loi Chau

To Loi 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