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易讀 - 釋覺開(惟力)
楞 嚴 經 易 讀
譯成白話並加略解 釋覺開(惟力)
序
中文有文言和白話。古代的文言很精粹濃縮,常常有意而沒有言,古人說讀於無字處,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遇到這種場合就增加語言進去,以便闡明文中所隱藏的意義,有的名詞需要加註就加註,有的文句濃縮得太深奧就加以略解。
為了使讀者易讀易懂,我們不太注意文章的華美,同時仍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敬請讀者原諒並加指教。
釋覺開(惟力)
楞 嚴 經 第 一 卷
如是我聞,當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都是大阿羅漢,已出輪迴,成就威儀,助佛在各國土弘法,嚴持戒律,為三界導師,化現無量應身,盡未來際度脫眾生,脫離塵勞。
獲佛囑咐,住持佛法的上首弟子有: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瀰多羅尼子,須菩提,優婆尼沙陀等,還有無量證緣覺果的無學位者與其門徒同來佛所。當時佛與各比丘解夏自恣(各自檢討,註一),同時十方菩薩奉佛教化,求解密義並解除心中的疑問。
當時如來就座安坐,為會中大眾宣示深奧義理,令法會清眾同獲法益,得未曾有。佛說法妙音遍十方世界,恒沙菩薩都來聚集於道場,如上首菩薩文殊師利等…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的忌辰在宮中齋僧,廣設珍羞妙味,親自奉請佛和諸大菩薩等,其日又有多位長者居士同一時間供僧,等候佛來應供。佛令文殊領各菩薩及阿羅漢,分團到各齋主處應供。只有阿難因為先受遠地的齋主邀請未回,來不及參加僧團應供。在歸途中,無上座及阿闍黎為伴,當日恰好無人請供,自執應器於城中次第托缽乞食,心望最後施主供養。
因阿難已曾聽佛教訓須菩提及大迦葉,一位專乞富有,一位專乞貧窮,身為阿羅漢而心不平等。阿難心中思想應該遵奉平等之法,為避免世俗疑謗,對各齋主不論貴賤不問淨穢,都應該給一切眾生平等同種福田的機會。邊走邊想,威儀嚴整,遵照托缽的齋法,在城中沿街乞討。
當時阿難經過淫室,被摩登伽女以大幻術"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預知彼淫術所加,齋畢立刻回歸佛所。國王和大臣長者居士等,都跟隨著佛,同心願聞法要。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化身佛,結跏趺坐,宣說神咒。遣令文殊師利將咒往護,使惡咒消滅,同時並帶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從來只重多聞,不重修持,故道力未全。今慇勤啟問,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註二),三摩(註三),禪那(註四)的最初修持方便。同時還有恆沙菩薩及十方諸大阿羅漢,辟支佛等,都願樂聞,默然坐聽,領受法音。
(註一)
解夏自恣:各各自我檢討,白眾見聞疑三事:大眾有誰見我犯戒嗎?或或聞我犯戒嗎?或不見不聞而有懷疑(可以犯也可以不犯)嗎?
(註二)
奢摩他:極靜的禪觀,如鏡照諸像,似天台宗的空觀。
(註三)
三摩:是三摩缽提的簡稱。發用變化的禪觀,如苗漸增長,似天台宗宗的假觀。
(註四)
禪那:寂滅的禪觀,如聲音隱於鐘鼓中,離能所對待,似天台宗的中中觀。
當時世尊伸金色臂,摩阿難頂,對阿難和大眾說:有三摩提法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包含萬行,是微妙莊嚴的修行道路,也是十方如來教化眾生究竟解脫的法門。大家注意聽。阿難頂禮恭敬承受佛的教誨。
佛告阿難:你和我是同一血統的兄弟,你最初發心在吾法中看到什麼殊勝之相,而立刻捨去世間的深重恩愛呢?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透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由欲愛所生,為什麼?因為欲氣麤濁,膿血雜亂,結合精氣污穢,不能生出紫金光的妙明勝相,因此從佛剃落出家。
佛言:善哉阿難,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自性本體明淨,而依據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迴。十方如來由於同一道而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因為心言正直,從始至終,中間從無諸委曲相。現在你要參究無上菩提,發明真性,應當直心答我所問。阿難,我今問你,當你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用何為見? 是誰愛樂?
阿難白佛:世尊,我是用心和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所以發心,願捨恩愛以了生死。
佛告阿難:你說愛樂因於心目,若不知心目所在,則不能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要發兵討伐,必當要知道賊的巢穴所在。如今令你受流轉之苦是因心目造罪,我今問你,現在你的心目在哪裡?
七處徵心
(1)破執"心在身內"
阿難白佛:世尊!世間一切十種眾生都認為識心住在身內。我看如來的青蓮華眼也是在佛面上。我的眼根是在我的臉上而識心卻在身內。
佛告阿難:你今坐在如來的講堂裡,觀祇陀林是在何處?
- 世尊!此廣大清淨的講堂在給孤獨園,而祇陀林是在堂外。
- 阿難!你在堂中先看見什麼?
-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後觀大眾,又向外望,才看見林園。
- 阿難!你見林園,因何有見?
- 世尊!此大講堂,門窗打開,因此我在堂中向外望而見遠處。
佛告阿難:照你所說,身在講堂中,因為門窗打開才能向外遠望林園。你認為有哪位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而見堂外嗎?
阿難回答:世尊!在堂中不見如來而能見林園,是實在沒有道理的。
- 阿難!你也是這樣,如今你的心靈對一切都明白。如果現前你那顆很明瞭的心是在身內,那麼你就應該先知身內。照你看有哪一位眾生,先見身內,後觀外物呢?縱然不能看見心肝脾胃,但對於爪生髮長,筋轉脈搖,也應當明白呀!如何又不知呢?既然不知內,又怎能知外呢?因此你說能夠覺知的心是住在身內,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2) 破執"心在身外"
阿難頂禮白佛:我聞如來的法音,悟知我的心是在身外,為什麼?譬如燈光點在室內,此燈必能先照室內,後從室門照到庭外。今一切眾生不見身內而獨見身外,也如燈光點在室外而不能照見室內,這是明顯的道理沒有疑惑,比起佛的了義教是不錯的吧!
佛告阿難:剛才各比丘跟我從室羅筏城沿途乞食,回到祇陀林,大家都已用完齋飯。 你看此僧團比丘一人吃時,其他各人都會飽嗎?
阿難答:不!何故?各位比丘雖是阿羅漢,但各各身驅不同,何能一人吃而令眾飽?
佛告阿難:若你覺知的心是在身外,身心相外各不相關,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如在身外,必不能知。現在你眼見我的兜羅綿手,心能知嗎?
阿難答:能知。
佛告阿難:若身心互相知道,怎麼說在身外呢?因此你說覺知的心在身外,是不對的。
(3) 破執"心潛伏在根裡"
阿難白佛: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在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今我設想是在一處。
佛說:何處?
阿難說:此覺知的心不知內而能見外,我想是潛伏在根裡,好像有人拿琉璃碗(用琉璃碗譬如眼根)籠罩眼上(如戴眼鏡),雖有物遮,但不妨礙,故眼根隨見,隨即認識。今我覺知的心,不見內但能見外而無妨礙,是潛伏在根裡。
佛告阿難:照你所說,既然潛伏在根裡,當那人用琉璃罩眼,當見山河時,看見琉璃嗎?
阿難說:是的。這人用琉璃罩眼時,也見琉璃。
佛告阿難:你的心若與琉璃合者,見山河時,何不見眼?如果見眼,眼就同於外境,若不能見,為何說此心潛伏在根裡,如被琉璃籠罩?因此應知你說覺知的心潛伏在根裡如被琉璃罩住,是不對的。
略解:
阿難設想把眼根喻為琉璃,故覺知心潛伏在根裡就是在琉璃之內,雖不知內而能知外,好像眼根不見內而能見外,意為琉璃透明不會遮住覺知心見外。
(4) 破執"閉眼見暗是見身內"
阿難白佛:世尊!現在我又設想這樣,眾生身體臟腑在內,五根在外,在臟處暗,在根處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此意如何?
佛告阿難:當你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是對眼或不對眼呢?如果對眼,則暗在眼前,如何能成內呢?若眼前變成在內,有如暗室裡沒有光線,此暗室都成為你的臟腑了。
- 若不對眼,如何能說是見?若離對外之見,而成立對內之見,當合眼見暗時,叫做見身內,當開眼見明時,為何不見臉?
- 若不見臉就不成對內。若能見臉,則此覺知心與眼根就是在虛空,何說在身內?
- 若在虛空,則非你的身體。今如來見你的臉也是你的身體嗎?如此你的眼知而身卻不知,倘若你說身和眼同知,則應有二知,那麼你一身應成兩佛,因此你說見暗名為見內是不對的。
(5) 破執"能思惟者是心"
阿難說:我曾聽佛對四眾開示,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設想即能思惟者就是我的心,思惟所及,心則隨有,並非在內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你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思惟所及,心則隨有。若此心無自體,則無所及之處,若無自體而有所及處,則好像說以七塵合為十九界(世間只有六塵與十八界),此是極荒謬之事。
- 若有自體的話,你試用手自彈其身,你能知的心是由內出或從外入?若由內出應先見身內,若從外來應先見臉。
阿難說:眼擔任見,心擔任知,心知不是眼見,說心見就不合其義。
佛說:若見的是眼,你在室中,門能見嗎(室喻身,門喻眼,門是無心識之物,如死人有眼而無心識)?這樣已死的人還有眼在,應能見物,若能見物,何謂是死?
- 又你覺知的心若有自體,是一體或多體?今在你身內之心是遍全身或是不遍呢?
- 心若只有一體,則你用手觸一肢時,四肢都應覺知,若都覺知,應無所觸之處,若有所觸之處則不是一體。若有多體,便成多人,何者是你?
- 若是遍全身就同前文無所觸處。若不遍全身,當你同時觸頭與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事實卻不然。因此你說思惟所及之處,心也隨有的道理是不對的。
(6) 破執"心在中間"
阿難白佛:世尊!我曾聽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也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依我設想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說在外也是錯的。如今身心相知而不見內,當在中間。
佛言:你說中間,此中間應該分明,並非無所在,依你設想"中"在哪裡?是在處(十二處:六根六塵)或在身?若說在身,則是邊,不是中。若在中,則同身內。若是在處,是有所表(標示)或無所表?無表則同無,有表則無定,為什麼?如人立表為中時,東看說表在西,南觀表又在北,表的位置不定,心的所在也跟著混亂。
阿難說:我所說的中不是這兩種(處和身),好像世尊說眼與色為緣,生出眼識,眼有分別,色塵卻無知,識在其中便是心的所在。
佛言:你的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的本體是兼二(根和塵)或不兼二?若兼二者,則根之有知與塵之無知,敵對兩方混雜而不分,又能從何處建立中間呢?若不兼二者,不兼根,則無有能知之根可以知塵境。不兼塵,則無有塵境可以覺知,而只有能知之根卻無所知之塵,既沒有兩頭,要以何處為中間呢?因此你說心在根塵的中間是不對的。
(7) 破執"一切無著"是心
阿難白佛:世尊!以前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說覺知分別的心性,不在內外,不在中間,都無所在,一切無著叫做心。今我無著,可以叫做心嗎?
佛告阿難:你說覺知分別的心性都無所在,那麼那些住在水裡陸上和飛行於空中等一切所有都是世間的物象,你所不著者是有或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何說不著?如有不著者,不可叫做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何以無著?因此你說一切無著叫做覺知心是不對的。
略解:
在七處徵心這一段,佛意是要送阿難到自悟之地。佛所說的話不是真理,而是用假藥來醫治阿難的假病。為什麼說是假病?因為阿難的見執本不是實。為什麼說是假藥?因為佛破執的話也不實。好像阿難說心在身內身外,以至說無著是心,其實並不是有不對或不錯之處,因為執實有一定之處,所以佛才說是不對。如果執實的病還未痊癒,則可能會提出無數處而不是只有這七處而已,如果執實的病好了,則一處都沒有,何況七處呢?自性本來不二,如果跟著佛語來執著,認為"實不在內"就是二。認為"不在外"也是二,以至"不論在何處"都是二,"不在何處"也是二。如果有在此一處,而其他之處沒有,這"此處有,他處沒有"就是二,所以佛說:凡有言說,皆非實義。
其時,阿難在大眾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今雖出家,猶恃嬌憐,所以雖然多聞,因不肯精進修行,還未能證得無漏聖果,不能降伏摩登伽的娑毘羅咒,被她所轉,沉溺於淫室,是由於不知真如實際所在,望世尊大悲哀憫,開示我們修習奢摩他之禪觀,令諸闡提墮彌戾車--使那些不具正信者斷除惡見(註五)。說完五體投地,恭敬頂禮,並同大眾渴仰恭聽佛的教誨。
那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明耀如百千太陽,普照諸佛世界成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十方微塵佛土,同時顯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為一世界。世界中一切大菩薩都在其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造成業種,集聚業因成輪迴果。所有修行人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或者別成聲聞緣覺,或反成外道與諸天魔王及其眷屬,都由於不知道二種根本而錯亂修習,好像要把沙煮成飯,雖經多劫終不可能。
如何是二種根本?
阿難!一是無始生死根本,即是現在你和眾生錯認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是無始菩提涅槃本有的清淨體,即是你現在本明的本識(註六),能生諸緣而被諸緣所遺失者。因為眾生遺失此本明,雖終日行於本識而不自覺,枉入六道輪迴。
阿難!今你要知修奢摩他之路,以脫生死,我再問你。
如來即刻舉金色臂,屈五指為拳,對阿難說:你看見嗎?
阿難答:見。
佛說:你見什麼?
阿難答: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
佛說:你以何為見?
阿難說:我和大眾同以眼見。
(註五)
不具正信者:一闡提梵音簡稱闡提。如不信執我為邪,不執我為正;不信有所住為邪,無所住為正;不信執著見聞覺知為邪,金剛經以色見聲求為行邪道,不執見聞覺知為正,維摩詰謂法離見聞覺知是也。總之,具正信者對一切法皆不執實,即是無住。又,一闡提有譯為斷善根者。惡見:梵音稱彌戾車。共五種:
一,身見:執五蘊和合之身為實我。
二,邊見:偏執相對的一邊為正見,如有無真假等。
三,邪見:自己不信因果而撥無因果。
四,見取見:取著某一種見解為最上,如以某種神靈為宇宙或身命之主宰﹔某種主張為最高真理等。
五,戒取見:取著某種戒為絕對不可違犯,如印度之聖牛毀壞農作物而無人人敢干涉﹔某民族戒吃豬肉而不戒吃其他肉類等。
(註六)本識:本心、本見、本聞、本覺、本知,都是自性的別名。
佛告阿難:依你所答,如來屈指為光明拳,照耀你的心目,你目能見,以何為心?
阿難說:現在如來徵心所在,我用思想推窮尋找,此能推尋者就是我的心。
佛說:不!阿難,這不是你的心。
阿難愕然,離座合掌白佛:此非我心,當叫何名字?
佛告阿難:那是前塵虛妄的想像迷惑了你的真性,因為你從無始至今認賊為子,失卻真常本識故受輪迴。
阿難白佛:世尊!我是佛的寵弟,心愛佛故,跟佛出家,我心不但要供養如來,甚至要遍至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皆用此心,發大勇猛,做一切難行的法事,就算謗法永退善根也用此心。如今佛說不是心者,那我豈不同於土木之無心,全無覺知成為無情之物? 為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此會大眾無不疑惑,伏望大悲開示未悟。
於時世尊為要令阿難及大眾證入無生法忍,在師子座摩阿難頂而開示說: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都由此心才成體性。
-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事物,絲縷草木,追究根源皆有體性,就算虛空也有名貌(概念),何況能包含一切性的清淨明妙之心而無自體?如果你執著由覺觀分別性所了知的實為心者,那此心就應離一切色香味觸等六塵事物,另有自體(不隨塵境生滅)才是,但你現在承聽我說法是因聲音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於外,內守幽閑之情,仍是分別法塵的影事。
略解:
由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分別所變者名為前塵(在面前),由第六識憶念所變者名為法塵(過去未來或遠隔),於滅一切見聞覺知以後,雖無前塵及法塵之相,但仍存分別法塵時所遺留的"法塵影像",即是內守幽閑。如來指出於根識暫時停止活動之後,仍潛伏著煩惱習氣種子之影跡,修行人應該謹慎。
- 我不是叫你執為非心,但你於心微細推想,若離前塵還有分別性,即是你的真心。若離前塵而無能分別的自體,則是前塵分別的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而你的法身也同於斷滅,還有誰可修証無生法忍呢?
即時阿難及大眾默然自失,無話可說。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的修學人因為煩惱習氣還沒斷盡,現前雖修成九級次第的禪定[色界四禪天的四種定和無色界四空天的四種定,加滅盡定(註七)共有九級],卻不能證阿羅漢果,都由於執此生死妄想,誤認為是真實的,所以你雖廣學多聞卻不成聖果。
(註七)
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是滅盡六識心與心所之禪定也。偏對滅受想二陰,想絕受亡,名滅受想。通對心及心所,一切俱亡,名滅盡。其實,心所可滅而心王八識可轉成四智卻不可滅,滅則成斷見外 道,故不成聖果。
- 阿難聽後,又悲傷流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自從我發心出家,依恃佛的威神,常自思惟,不勞我修,以為如來會賜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來不能互相代替而忘失自心,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失。如今才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註八)等於不聞,如人說食而不吃,終不能飽。
- 世尊!我們現在被二障(註九)所纏,是由於不知本來常寂的自性,伏願如來憐憫流落六道的人,令我們妙心開悟,道眼明朗。
即時如來從胸前卍字涌出寶光,其光燦爛有百千色,照遍十方諸佛世界,同時也遍灌所有諸如來頂,然後旋至阿難及會中大眾,告阿難說:我現在為你們建立大法幢,使十方一切眾生顯現微妙隱密的本心而得道眼清淨。阿難!你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因何而有?何以成拳?你是用什麼來見?
阿難說:由佛全體如寶山金艷清淨,故生光明。我用眼見佛屈指握拳,才有拳相。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你,那些有智慧的人也需要靠譬喻才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我無手,不成我拳;若你無眼,不成你見﹔以你的眼根比喻我的拳,其理相同嗎?
阿難說:是的,世尊!若我無眼,不成我見,以我的眼根比方如來的拳,事理相類。
佛告阿難:你說相類,此理不然,為什麼?如無手人絕對無拳,而無眼者非全無見,為什麼?你試問盲人,有何所見,那盲人一定回答:我眼前只見黑暗,不見其他。依照此理推測,前塵自暗,見(能見之性)無減少。
阿難說:盲人眼前只見黑暗,怎麼可以說是見呢?
佛告阿難:無眼的人只見黑暗,與有眼的人在暗室中也只見黑暗,兩種黑暗有差別嗎?
阿難說:世尊!此暗室中有眼的人與那無眼的人同見黑暗,兩種黑暗比較起來,全無差別。
(註八)
修行:如修某宗派的法門,就要依照該宗正確的宗旨來實行,才能說是修行。若只研究或念誦而不依教奉行,即是說食不飽。
(註九)
二障:
一,煩惱障也名事障,由我執習氣而生出種種煩惱,擾惱有情身心,沉溺於生死輪迴中而障礙解脫,也叫我執。
二,所知障也名理障,對於根識所認知的一切事物而妄執其是非有無之理,也叫法執。
佛說:阿難!若無眼的人見眼前黑暗,忽得眼光即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為眼見者。那麼暗室中有眼的人見眼前黑暗,忽得燈光也於前塵見種種色,就應名為燈見。若燈有所見,就不該叫做燈;又,燈若自見,何關你事?因此當知,燈有顯色的作用,見者是眼不是燈;眼有顯色的作用,見者是心不是眼。
阿難與大眾得聞佛所說譬喻,雖覺有理,口已默然但心未開悟,仍希望如來再加解釋,於是大眾合掌一心企盼慈音開示。
即時,世尊伸兜羅綿手,張開五指,放射網相毫光,教誨阿難及大眾說:我初成道時,曾為阿若多五比丘及四眾等開示,告知一切眾生之所以不成菩提及證阿羅漢果,都是被客塵煩惱所誤,當時你們因何而開悟證得聖果?
憍陳那起立白佛:我現為眾中長老,獨得"學解第一"的稱號,是由於覺悟"客塵"二字而證果。世尊!譬如旅客投宿旅店,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便束裝上路,無暇停留,若是店主則長住不走。依此推想,不住者名為旅客,住者名為主人﹔今以不住者立為"客"之定義。又如雨後新晴,日光清澈照入窗隙,可發現空中有許多微塵,塵相搖動,虛空則寂然,依此推想,澄寂名為空,搖動名為塵,以搖動者立為"塵"之定義。
佛說:對了!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手指,屈了又開,開了又屈,對阿難說:你今見到什麼?
阿難說:我見到如來的手掌對眾開合。
佛告阿難:你見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有開有合?
阿難說:世尊寶手對眾開合,我見如來的手自開合,而非我的能見之性有開有合。
佛問:誰動誰靜?
阿難答:佛手不住,而我能見之性,連靜都沒有,何況有動?
佛說;不錯!
於是如來飛射一線毫光在阿難的右邊,阿難立刻回首右盼,又放射一線毫光在阿難的左邊,阿難又回首左盼。佛告阿難:你的頭為何搖動?
阿難說:我見如來放射毫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而頭也隨之搖動。
佛說:你盼毫光,令頭左右搖動,是你的頭搖動?還是你的"能見"搖動?
阿難說:是我的頭搖動,而我能見之性沒有動止。
佛說:不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如果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大眾同觀阿難的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觀如來的手自開合,"見"無舒卷。為何你們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至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因而本心失真,認物為己,故自入生死流,輪迴於六道中。
楞 嚴 經 第 二 卷
當時阿難及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舒暢。念無始以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嬰兒失乳,忽得慈母乳哺,歡喜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開示身心真妄虛實,發明現前兩種生滅與不生滅性。
其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從前我未承諸佛教誨,見外道迦旃延(執各法亦有亦無)和毗羅胝子(執劫滿自然得道)都說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今雖遇佛,還存狐疑,要如何發揮才能證知此心達到不生滅之地?今此大眾中,諸有漏者(尚存煩惱習氣叫做有漏)也都願聞。
佛告大王:我今問你,你此現前肉身,是同金剛常住?或會變壞?
波斯匿王說:世尊!今我此身終要變滅。
佛說:大王!你尚未滅,何以知滅?
王說: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尚未滅,但我觀察現前念念遷流,轉變不停,如燒木成灰,逐漸銷亡不息,故知此身最後一定變滅。
佛說:不錯!大王,你的年齡今已衰老,但面貌比童年時如何?
王說:世尊!當我年幼時,皮膚潤澤,逐漸長成,血氣充滿。如今年老身體衰弱, 形色枯萎精神昏憒,髮白面皺命將不久,如何能比壯年之時?
佛說:大王!你的容貌應該不是突然衰老。
王說:世尊!身體變化密移,我自不覺,寒署遷流漸至於此。為什麼?我年二十雖是青年,但比十歲時的面貌已老,三十歲時又老於二十,今年六十二歲,但回觀五十歲時,若比起現在,那還算是強壯的。世尊!我感覺變化密移,雖逐漸衰老,其中經過的時間且限十年,若我微細推究,其變化豈限十年?實為逐年而變,豈只年變也屬月變,不但月變又是日變。沉思觀察,更是每一剎那都念念不停的變,故知我身終歸變滅。
佛告大王:你感覺變化遷移不停,悟知你身必滅,但於滅時,你知身中有不滅者嗎?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在不知。
佛說:我今開示你不生滅性。大王!你幾歲時見到恆河水?
王說:我三歲時,母親帶我去拜謁耆婆天曾經過此流,那時就知是恆河水。
佛說:大王!依你所說,二十歲老於十歲,以至六十二歲,日月歲時,念念變遷,則你三歲見此河到十三歲時,見此河水有變嗎?
王說:宛然無異如三歲時,直到今年六十二歲,亦無有異。
佛說:你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一定皺於童年,則你今時觀此恆河,與從前童年時觀河之"能見",有老少之異嗎?
王說:不異!
佛說:大王!你面雖皺而此能見之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那不變者本無生滅,為何於此不變中容受你的生死?而且還引證那些外道末伽黎等說此身死後全滅。
王聞佛語開示,信知本見實不斷滅,捨此身又轉成他身。即與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之性,原不生滅,為何世尊說我們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佛慈悲,為我們清洗塵垢。
即時如來垂下金色臂,手指向下,對阿難說:你今見我垂手是正是倒?
阿難說:世間眾生都以此為倒,而我卻不知誰正誰倒。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那世間人又將以何為正呢?
阿難說: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天空則名為正。
佛即豎臂告阿難說:若依能見之性(本見)為正,依塵境為倒,本見沒有正倒,塵境才有正倒。今你不依本見來判斷而緣於塵境,已是一層顛倒。又依照常理,手指向下是順身體為正,手指向上是逆身體為倒。如今世間人,頭尾相換,以順為倒,以逆為正,更是加倍顛倒。這樣,如果用你的身和如來的清淨法身相比,則如來之身名為正遍知,你們的身叫做顛倒性。你試仔細觀察你身與佛身,你認為顛倒者,是在何處叫做顛倒?
略解:
清淨法身即是明妙真心(本),見聞覺知即是由妙心變現之物(末)。依本為正,依末為倒,譬如海中的水泡,認海為正,認泡為倒。佛問阿難:你見我垂手是正是倒?當時阿難應該依據本見(妙心)來判斷正倒,不該在如來的手(塵境)去分別正倒。好像須菩提在洞中靜坐,不靠根識得見如來法身,叫做正遍知。阿難用眼來觀如來的手,又在手上分別正倒,那是緣於六識,捨本逐末已是離開正位,所以叫做顛倒性。
當時阿難和大眾瞪眼視佛,目定口呆,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慈悲憐憫阿難及大眾,發出海潮音遍告同會中諸善男子:我常說各種色相與心(心王八識)及心所(喜怒憎愛等…),因緣各法(塵境)等…皆唯心所現,你的身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變現之物。為何你們遺失本性圓明的妙心?誤認悟中之迷(妄心)為自性,便迷妙明(圓明妙心)成為無明,從無明變為頑空。無明是能變,頑空是所變,能所和合變現四大,即是色身的依報。色與心混合起來的妄想就變成有眾生相,此是正報的色身。以思想(妄想)色相(妄色)為身,攝持身心包含萬法種子者為第八識,執我不停聚緣潛於內而發動妄情者為第七識,領導前五識向外奔逐塵境者為第六識。你今以無明之心識變起妄緣妄塵,又認此緣塵紛擾之相為自心,一迷為心,便惑此心是在色身之內,不知色身以至山河大地虛空萬物皆是妙明真心所變現。譬如丟棄百千汪洋大海而不顧,卻只認海面上一浮泡為全部海水,也好像你們自丟棄本見而在我的手上來分別正倒,即是迷上加迷,如來說為可憐憫者。
略解:楞嚴經原文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即是色身,心王(八識)與心所等諸緣;[及心所使]心所的作用,"使"是作用(喜怒愛憎等);[諸所緣法]是因緣所生各法(塵境);[唯心所現]即是上述色身、心王、心所及因緣各法…皆屬唯心所變現;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即是從色心諸緣至汝身汝心種種,皆是妙心所變現之物。此"妙心"之本體即是第八識,也是宇宙萬有的根源。[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今簡稱"妙心",即是攝持身心包含萬法種子,唯識所謂異熟能變之第八識。[認悟中迷,晦昧為空]悟中迷,悟是妙心,迷是妄心,今認此迷之妄心即是迷妙明成為無明,無明的暗晦由迷昧變成頑空(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頑空與無明(晦)同於暗中(空晦暗中),與暗結合變現四大的色身(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即是色與心混雜。所變現之眾生相,由想(妄想)與相(妄色)所變的身體,以至宇宙萬物,因緣各法,都靠第八識攝持,故有異熟能變之因果輪迴。[聚緣內搖]屬第七識,[趣外奔逸]屬第六識。以七識為因,六識為緣,因緣和合則有[昏擾擾相]之世間現象,阿難[以為心性]者也。
這篇略解剖析原文,似為多餘,或將被譏為畫蛇添足,今後遇此場合,恕不再饒舌矣。
阿難承受佛慈悲深奧的教誨,合掌流淚而白佛:我雖聞佛妙音,得悟妙明之心本來圓滿常住,而我現今以攀緣心聽佛說法,雖悟得此心,卻不敢認為是我本來的真心。願佛哀憫,開示妙法,拔除我疑惑之根,登無上道。
佛告阿難:你們現以緣心聽法,此法也屬於緣心所變,不是本來的法性,如人用手指月示人,其人應當因指看月,若以手指為月體,此人豈但亡失月輪,亦亡其指,為什麼?因他以所標之指為明月,如此他不但不識手指,同時連明暗也不能分別,為什麼?因為月有明性,指無明性(暗),他執指為月,對於明暗二性都不清楚。
你們也是這樣,如果用意識來分別我說法的聲音,以為那就是你們的心,那麼此心就應該離開聲音的分別,另有分別性,譬如旅客住在旅店,暫時休息之後便要離去,終不能常住,而管理旅店的人住而不去,名為店主。現在,如果能分別的是你的真心(主),就不該去,為何離開聲音就沒有能分別的自體呢?照此事實表現,此能夠分別聲音容貌的心,離開聲音色相而無分別的自體,甚至連分別之事都沒有,非色非空,那些外道拘舍離等迷惑為冥諦(神我),如果離開各法的因緣而無能分別的自體,則你們的心各有所歸還,將以何為主?
阿難說:若我的心性有所還,為何如來說的妙明本心卻無所還?惟垂哀憫為我們開示。
佛告阿難:今你見我,是靠明了的見精(如第二月),此見精雖非妙明的本心(如第一月),強說如第二月,也不是第一月的月影。你該注意聽,我今開示無所還之理。
阿難!好像此講堂開門向東,日輪升天則有明耀,半夜無月則又黑暗,有門窗之處就見通暢,牆壁阻隔則見壅塞,分別之處則是見緣,虛空之中遍是空性,灰塵飛揚則見昏濁,雨後新晴又見清澈。
- 阿難!你看此種種變化之相,我今各各歸還其本因處。何說本因?此各變化相,明歸日輪,因為無日則不明,故明屬於日,所以歸還日﹔暗還黑夜;通還門窗﹔塞還牆壁﹔緣還分別﹔太虛還空﹔昏濁還塵﹔清澈還雨晴﹔如此一切世間所有不出此類,然而你能看見上述八種變化相的見精,又當還給誰?若還給明,則不明時不能見暗,明暗有差別,見精卻無差別。能見其他七種變化相的見精也都如此,皆無所還之處。那麼,可以歸還的,自然不是你,不可歸還的,非你又是誰?這樣可知,你的心本來清淨妙明,但你卻自迷失"本心",甘受輪迴,常被漂溺於生死中,故如來說真是可憐!
阿難說:我雖知此見精無所還,但又如何得知是我的真性?
佛告阿難:我問你,你今未得無漏果,承佛神力能見初禪天而無所障礙,但阿那律(羅漢)見閻浮提(娑婆世界)如觀掌中的庵摩羅果(印度的一種水果名)﹔諸菩薩能見百千世界﹔十方如來窮盡無量微塵國土(超越數量)﹔而眾生所見不過分寸(可能數哩)。
- 阿難!我今和你同到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從此下望,遍覽水裡陸上空中種種形象,雖有明暗,都被前塵分別所障礙。今我要你於所見中仔細分別,哪個是見精的自體?哪些是種種物象?
- 阿難!窮極你能見之力,從日月宮到七金山周遍觀察,各種現象都是物,不是你﹔種種光也是物,不是你﹔漸漸宏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
- 阿難!不論遠近所有各物相,同是由你清淨的見精所看到,各類物相雖有差別,但你的見精卻無差別,此妙明的見精正是你能見之性。若見精是"物",則你也可見我之"見精",若與我同見時,名為見我之見精,當我不見時,為何不見我不見之處?如果見到我不見之處,則不是我不見之相(佛不見之處即是不見之相,若阿難能見到,就成為可見之相而非不見之相)。如不見我不見之處,則見精自然非物,為何不是你?如果見精是物,則物也有能見之性,當你見物時,物也應見你。這樣,就體性紛雜,則你與我,和世間一切不能安立。
- 阿難!若當你見時,是你非我,則你周遍能見之性,不是你又是誰呢?何以自疑你的真性,以為不真而向我求證呢?
略解:
為何說此見精是你不是物?若見精是物,則我的見精也是物,你也可以看到,實則我的見精你卻不能看見。若說"我見" "你見"同見時就是看到我的見精,如此當我見 時,你已能看見。當我不見時,你也應該能夠看見,但事實卻不然。若說見到時是用"見"來看,當不見時是用"不見"來看,叫做見我不見之處,這樣,既已不自見,又拿什麼來看那不見之相呢?若那"不見之相"給你看到,就是所見之相,非是不見之相了。當知我不見之處,你絕對不能看到。當我不見時,你既不能看到,則你我同見時,當然也不能看到。見和不見都不能指出見精,如此我的見精顯然非物。我的見精非物則你的見精也非物。你的見精既然非物,就不屬於物,為何不是你?此是用"不可見"之義來闡明見精非物。如果見精可以看到,則見精也是物,何能觀察萬物而安立世間呢?
阿難白佛:世尊!若此見精是我非他,那麼我同如來觀四大天王宮殿和日月宮,此能見之性周圓遍娑婆世界,但退歸精舍只見林園,講堂之前只見走廊。世尊!此能見之體本來周遍整個世界,今在室中只滿一室,是否此見精縮大為小?或者被牆壁隔絕?我今不知此義所在?伏願慈悲,為我闡釋。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大小內外所有事物,都屬於前塵,不該說"見"有伸縮,譬如於方器中看到方空,我問你,此方器中所見的方空,是定方或不定方?若是定方,另換圓器,空應不圓。若方不定,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你說不知此義所在,義性如此,豈有所在?
- 阿難!若要證明本無方圓,只需除掉方器。虛空原無方圓的形相,不該說除掉虛空的方相所在(器喻妄識分別,虛空喻本心)。好像你所問:入室之時,縮見為小,那麼仰視日時,你豈不是要把"見"拉長到接近太陽的表面嗎?若築牆能把"見"隔斷,穿個小洞後,為何不見"見精"相續的痕跡?事實卻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忘失本心,隨物所轉,所以見大見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坐不動道場,身心圓明遍含十方國土於一毫端。
阿難白佛:世尊!若此見精是我的妙性,則此妙性應該在我面前,妙性已經是我,那麼我的身心又是何物?若說身心不是妙性,但今身心卻實能分別事物。若說眼前都是妙性,那妙性卻不能分辨我身。若說見精無形而有自體,如對物有感應才顯其用。若它實在是我的本心,那就該讓我看到。這樣,眼前的見精是實我,而此身卻不是我。照此看來,見精已在身外,何能叫做我的妙性?何殊如來先前所責難的說"物能見我"?伏望大慈開示未悟者。
佛告阿難:如今你說見精在你面前,此義不然。若說在你面前,你又實能看見,則此見精既有所在,就應該可以指出其處。如今與你同坐祇陀林,遍觀林泉及殿堂,上至日月下至恒河種種形相,你今試於我師子座前用手指明:綠陰是林,光明是日,礙是牆壁,通是虛空,以至草樹及種種大小之物,但有形相都可指明,因此若你的見精在你面前,你該用手確實指出此見精所在之處。 阿難!當知若虛空是見精,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精,既已是"見",何者為物?你可以微細分別萬象,揀出清淨明妙的見精,指出給我看,就像其他各物一樣,所在分明。
阿難說:今我在此講堂,上觀日月下望恒河,極目所觀,能夠指示出的都是物,不見"見精"。世尊!如佛所說,不但我們初學有漏位的聲聞,就算是菩薩,也不能於萬物之前指出見精離一切物而有自體。
佛說:如是,如是。再告阿難:照你所說沒有見精離一切物另有自體。則你所指各物之中都不見"見精"。今又告你:你與如來坐祇陀林,再觀林園,以至日月種種物象,並無見精受你所指,你又發現此各物中,何者非是見精?
阿難說:我遍觀此祇陀林,實不知其中何者非見精,為什麼?若樹非「見」,何能見樹?若樹是見,何名為樹?若空非「見」,何能見空,若空是見,何名為空?我又推想,萬象之中微細究明,無非「見」者。
佛說:如是,如是。
於是大眾未證無學位者,聞佛此言茫然不明此義之頭緒,一時驚惶失措,打失其前此所懂的道理。如來知其驚惶失措,心生憐憫,安慰阿難及大眾說: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不誑不妄,如所如說,非外道末伽黎不死矯亂(強詞攪亂)的四種論議,你要詳細思察,不應自失信心。
略解:
為何茫然不明此義之頭緒?因為先則說見精不是物,後則說見精都是物,先說妙性現前,後又說不能指出,所以驚惶而打失其前此所懂得的道理。
「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即是金剛經的「五語」,經文用「不妄」兩字總括其他四語: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佛說「真語」是與二乘共義(有生死可滅,有涅槃可證),「實語」是與菩薩共義(大乘義,生死和涅槃皆如空花),「如語」是與三乘不共義(智慧不能思量、語言不能表達),金剛經說「無實無虛」:無虛故不誑語(不妄),無實故不異語,「預見未來之事」叫做不異。
婆娑論說:外道妄執天界常住,以為「不死」,認為不強詞亂答得生彼天,如果實在不懂而強詞亂答,則恐怕成為「矯亂」,所以有人問法就答:「秘密語不該說盡」或答「不定」,佛責備他們是真矯亂者。
其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憐憫四眾,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白佛:世尊!此會大眾不悟如來所開示二種「見精,色空」與「是、非是」之義。世尊!眼前色空等種種現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見,而今不明此義所歸,故有驚怖,非因從前善根缺少,伏願如來大慈,闡明各種物象及此見精,其中既然無「是」與「非是」,究竟卻是何物?
佛告文殊和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正定中,超脫根塵,了知能見之見精與所見之色空,及能想之意根和所想之塵境,皆如空花,本無所有。此見精和所見的色空,原是菩提的妙淨明體,何能於其中有「是」或「非是」?文殊!我今問你,如你文殊,又有文殊,該說那一位「是文殊」?或「非文殊」呢?
- 世尊!我真文殊,不能說「是文殊」,為什麼?若有「是」必有「非」,變成二位文殊,但我今日沒有「非文殊」,其中實在沒有是和非二相。
佛說:本見妙明與虛空塵境也是這樣,原是無上菩提圓淨妙明的真心,妄成色空與見聞,如第二月,那個「是月」,那個「非月」?文殊!唯一真月,其中自然沒有是月和非月,所以,你今應發現見精和塵境種種都名為妄想,不能於其中指出「是」或「非是」。因為覺性真精妙明,故能令你脫出「指」和「非指」。
阿難白佛:世尊!如法王所說覺元(本覺)遍十方世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如此,與先梵志娑毗迦羅的所謂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所說有「真我」遍滿十方之說相比,有何差別?世尊也曾於楞伽山為大慧(菩薩)等演說此義:「外道們常說自然,我說因緣,不同他們的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若與外道們所說的自然比較,應如何開示(解釋)才不落入群邪而獲得覺性真實明了的妙心?
佛告阿難:我今這樣真實的方便開示,你尚未悟而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就該辨明有自然之體,你看此妙明見精,以何為自體?以明或以暗?以空或以塞?阿難!若以明為自體,應不見暗,若以空為自體,應不見塞,依此類推,若以暗為自體,於明時則無暗,暗滅見精也跟著斷滅,何以能見「明」呢?
阿難說:若此見精性非自然,我今發現是因緣生。但心猶未明,請問如來此義如何才合因緣性?
佛說:你說因緣,我再問你,你今因見精有能見之性現前,此見是因明有見或因暗有見?因空有見或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而有,應不見暗,若因暗而有,應不見明﹔這樣其他因空、因塞也同於明暗。阿難!又此見精緣明有見或緣暗有見?緣空有見或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而有,應不見塞﹔若緣塞而有,應不見空,依此類推,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此妙明見精,非因非緣,也非自然,更非不自然﹔沒有非和不非,沒有是和不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今為何於相對的各法中,用執著的心拿世間種種戲論(無實)的名相來分別各法?好像用手掌來抓住虛空。虛空那能隨你執捉?
阿難白佛:世尊!此明妙覺性,既然非因非緣,為何世尊常對比丘們宣說能見之性具備四種因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此義如何?
佛說:阿難!我雖說世間各種因緣相,但卻不是第一義。阿難!我再問你,世間人說我能見,以何叫做見?以何叫做不見?
阿難說:世人因有日月燈的光明,能見種種相,便稱之為見,若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 阿難!若沒有明時,叫做不見,就應該不見暗,若能見暗,那只是沒有光明,何說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光明,叫做不見,那麼,今在明時,不見黑暗,也叫做不見,這樣明暗二相都是不見,這只是由於二相互相奪滅,並非你的見精或有或無。如此則知,見明見暗,二相都是見。何說不見?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如此四義成就,又你當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略解:
見見兩字即是本見自現,不是有能見所見,佛在此第二卷中有詳細的解釋。如果有能所,那是從無始以來的「見病」。有能見能覺都是病,因為本見本覺不在病中,才叫做「見見」,即是見性(證悟)。自性不是所見,因此也沒有能見來見自性。這樣在「見見之時」,雖說「見」,但卻不是見(見非是見),因為沒有能見和所見,所以說「見」還需要離見(見猶離見),因為「能見」不能看到,所以說「見不能及」。
- 為何又說是因緣或自然或和合相?你們屬於聲聞乘,見解狹劣,不能通達實相本自清淨,我今教你們要好好思惟走在菩提路上,不要懶惰!
阿難白佛:世尊為我們宣說因緣和自然,以及和合相與不和合相,心還未開悟,而今又聽到見見非見,更加迷悶,伏願弘慈,開示我們明淨的覺心,並施給我們「大慧眼」,說完悲淚頂禮,盼望再承受聖旨。
當時世尊憐憫阿難及大眾,要宣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告阿難說:你雖強記,但只有益多聞,今於奢摩他微細觀照而心中尚未明了,你該注意聽,我當為你詳細開示,也使將來那些還在有漏位者獲得菩提果。阿難!一切眾生甘受輪迴是由於二種妄見顛倒分別,當處發生當即隨業流轉。何為二見?一是眾生別業妄見,二是眾生同分妄見。
- 何以名為別業妄見?
-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亦眚(眚是眼病,目紅發炎),晚上看見燈光,另有圓影,五色重疊,你意如何?此燈夜晚所現圓光是燈的顏色或是「見」的顏色?
- 阿難!若是燈色為何無眼病的人卻不看見,只有眼病的人才看見呢?若是「見精」的顏色,見已經成為顏色,則那個眼病的人所看見的圓影又叫做什麼?(見精不能自看「見精」)。
- 阿難!又如果圓影離燈另有,則看其他桌椅屏帳,也應都有圓影。若離見精另有圓影,則不是眼所見,為何眼病的人卻能看見圓影呢?因此當知,顏色在燈,由於眼病才看見圓影,影和眼都是病,能見眼病的人當然不是病,終不該說是燈的顏色或是見精的顏色,而且其中那裡有非燈、非見精的事,如第二月既非月體也非月影,為什麼?因為第二月是由於揉捏眼晴才造成的,有智慧的人不該說此揉捏的根元是形影或不是形影、說離見精或不離見精。其實看見圓影是眼病所成,不能說是燈的顏色或是見精的顏色,何況又分別說不是燈或不是見精呢?
- 何以名為同分妄見?
- 阿難!如此閻浮提除了大海之外,其他陸地有三千洲,正中是大洲,東西包括二千三百國,其他各海的小洲,有的有三、兩百國,有的有一、兩國,以至三十、五十國。
- 阿難!譬如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其中一國人共感惡緣,則全國的人都同見一切不祥的境界(惡相),這些,由於日月星宿及天氣等…所顯現出來的種種惡相,但只有此國的眾生看見,另一國的眾生卻不見不聞。
- 阿難!我今為你將此事逐一說明:阿難!好像此國眾生別業妄見,看燈光所現的圓影,雖似實境,其實所見者是眼病所成,眼病即是「見勞」 (由揉捏眼睛成見勞),不是顏色造成,但能看見眼病者,實際上見精沒有病(知道佛性仍是病,需要見到佛性之後(見性),病才痊癒)。好像今天你用眼看見山河國土及眾生,都是無始見病(眼病)所成,為什麼?因為有能見和所見,所以才好像有塵境現於面前。由於眾生本有的「覺明」攀緣所見(塵境)才成「見病」。覺得有所見即是病,覺明之心是本覺非病。有能覺所覺才成病,本覺不在病中,就是見見(見性),不可更名為「見聞覺知」,因此你今見我和你,並世間十類眾生,皆是「見」病。如不是「見」病者,其「見」真精,體性非病,故不稱為「見」。
- 阿難!全國的同分妄見,也如一人的別業妄見,眼病者看見圓影是由別業所生起,此全國所見惡相是由共業所造成,兩樣都是從無始已成的見病。娑婆世界以至十方有漏國土所有的眾生,都因把覺明無漏的妙心,與虛妄病緣的見聞覺知,和合而妄生,和合而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可滅除生死之因,自現圓滿不生滅性的菩提,故得本心清淨,本覺常住。
- 阿難!你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但尚未明本覺非由和合而生,也非不和合。阿難!我今以前塵問你,你今仍被一切世間妄想和合等因緣性而自疑惑,又認為證菩提心是由和合生起,這樣,則此明妙清淨的見精是與明和或與暗和?與通和或與塞和?若與明和者,當你觀明,明相現前,何處混雜見精?所見之相還可以分別,但混雜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若不是見精,何能見明?若是見精,為何見精自看「見精」?若見精已圓滿,尚有何處可與明和?若明已圓滿又有何處可與見精和?見精與明各異,混雜則失卻明的本性,與明和之義就不成了!與暗和、通和、塞和也都如此。
- 阿難!又,今你的妙淨見精是與明合、或與暗合?與通合或與塞合?若與明合者,則當暗時,明相已滅,見精也隨明相滅,就不能與暗合,何以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何說與明合而知道「明」不是「暗」?與暗合、通合、塞合也都如此。
阿難白佛:世尊!我今思惟,此本覺與各種塵境,以及思想之念,不是和合。
佛說:你今又說非和合,我更問你,此見精如非和合者,為非明和,或非暗和,非通和或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精與明必有邊界,你試仔細觀察,何處是明,何處是見精?在見精與明之間,以何為界?
-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精者,則又有誰可以知明相所在,界又從何而立?和暗和通和塞,也是如此。又見精非和合者,非「明」合或非「暗」合,非「通」合或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精與明,其性相違,如耳與明,不能相觸。這樣,見精尚不知明相所在,何能辨明「合」或「非合」之理?其他與暗,與通與塞也都如此。
- 阿難!你猶未明前塵中一切幻化相,隨因緣而生,也隨因緣而滅,此虛妄幻化之相,其性本為妙明覺體。這樣,由五陰、六入、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則虛妄之「有」生,因緣離散,則虛妄之「有」滅,不知雖見生滅去來,而妙明常住,真如妙性圓滿不動,於自性真常中,求其去來、迷悟、生死等…終無所得。
五陰本無生
- 阿難,何謂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1)色陰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用清淨眼,觀明朗的晴空,只見太虛空曠,一無所有,其人無故目定不動,瞪視發勞(疲倦),則於虛空,妄見空花,(空花喻色陰),或其他虛狂紛亂之相,當知色陰也是如此。
- 阿難!這些虛妄空花,非從空出,非從目出。阿難!若空出者,既從空出,該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則不容其花相起滅,如阿難之體,不可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必從目入,若花從目出,此花該有能見,若有能見,出見空花,入該見眼。若無能見,出既翳障虛空,入該翳障眼睛。又當見空花時,目應無翳障,為何看見明朗的晴空(無空花)才叫做清淨的眼睛。因此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2)受陰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健康,身體和適,生活安穩,違順皆忘。其人無故,用左右手掌互相摩擦,於二手中妄生冷熱澀滑各相,當知受陰也是這樣。
- 阿難!各種幻化觸覺(觸覺喻受陰)不從空出,不從掌出。阿難!若空出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虛空不該會選擇觸處﹔若從掌出,就不待兩掌合後才有觸覺﹔又,既從掌出,兩手合則掌知,兩手離則觸入,而臂腕骨髓也應覺知入時蹤跡。如有覺心,知出知入,必有壹物在身中往來,何待兩掌合後才生觸覺?因此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3)想陰本無生
- 阿難!譬如聽人談說酸梅,則有口水流出,想到身臨懸崖,則足心酸軟,當知想陰也是如此。阿難!這談酸的話,不從梅出,不從口入。
- 阿難!若梅出者,梅該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該由口自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口水何不從耳而出?想身臨懸崖,與說相類,因此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4)行陰本無生
- 阿難!譬如暴流(暴流喻行陰),波浪相續,前浪後浪,不相超越,當知行陰也是如此。
- 阿難!此暴流不因空生,不因水生,也非水性,又非離空和水而有自體。
- 阿難!若因空生,則十方虛空,都成暴流,世界必然都受沈溺,若因水生,則此暴流之體,應非水而有「所有相」(子因母生,子體卻非母體)﹔若因水性而有,則波浪停時,性應非水,若離空和水,空非有外(不能離虛空而有萬物),水外無流,因此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5)識陰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缾(缾喻業身)貯滿虛空(虛空喻識陰),千里遠行,送到他國,當知識陰也是如此。
- 阿難!此空非彼方來,也非此方入。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缾中,既貯空去,於本缾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當拔掉缾塞時,應見空出,但事實卻不然,因此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略解:
中觀論有一首偈: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何以諸法不自生?因為要等待因緣和合才能生。
何以不他生?因為各緣都無自性,且此「他」也必有他的「自」體。故他也是自,無「自」就不能有「他」。
何以不共生?因為自和他都沒有,用什麼來共?
何以說不「無因生」?因為桃自生桃,李自生李,若無因而生則亂。妙心的本體,也要由修行到覺悟,才能夠顯現,不自然而成,由此可知,世上一切事物,本來「無生」,因為沒有生起的理由。
若悟一切法無生,則「色」如揉捏眼睛看見空花,「受」如摩擦手掌生起冷熱、澀滑等觸覺。「想」如聽人談酸梅而分泌口水。「行」如暴流沒有能生所生 (水不是能生,暴流不是所生) 。「識」如虛空貯於空瓶,瓶喻業身,虛空喻妄識。本覺性空,遍滿法界,迷則變成妄識。如把妄識貯在瓶裡。塞住瓶口,喻妄分同異,有內有外,其實瓶內瓶外,同一虛空,喻本性和業識,原是壹體。虛空沒有去來,喻本性原無生滅,妄業之身,(瓶)貯妄識(虛空)由業拉識遠行,如拿瓶貯虛空送到他國,喻走遍六道,甘受輪迴。
(後卷的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至七大,都是闡明萬法無生之義)。
楞 嚴 經 第 三 卷
六入
- 阿難!為何說六入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1) 眼入本無生
- 阿難!譬如眼睛看住一處不轉移,瞪視久了就發勞(感覺疲倦),眼和勞同是菩提瞪久而發的勞相。因明暗二種妄塵,於中發出能見,吸收塵象,名為見精。此見離開明暗二塵,就沒有本體。
- 阿難當知,此見精非從明暗來,非由眼出,也不從空而生,為什麼?若從明來,暗則明滅,見精也隨滅,則不能見暗﹔若從暗來,明則暗滅,見精也隨滅,應不能見明﹔若從眼出,必無明暗,如此,見精本無自性﹔若從空出,出見塵象,歸應見眼,又虛空自觀,何關你看?因此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2) 耳入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塞住兩耳,耳根發勞,感覺頭中有聲,此耳和勞,同是菩提瞪久而發之勞相(瞪久發勞,喻耳根疲倦),因動靜二種妄塵,於中發出能聞,吸收塵象,名為聽聞性,此聞離開動靜二塵,就沒有自體。
- 當知此聞,非由動靜來,非從耳出,也不從空而生。為什麼?若從靜來,動則靜滅,聞性也隨滅,則不能聞動﹔若從動來,靜則動滅,聞性也隨滅,則不能聞靜﹔若從耳出,必無動靜,如此,聞體本無自性﹔若從空出,空有聞性,即非虛空,又虛空自聞,何關你聽?因此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3) 鼻入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塞住鼻孔,塞久成勞,則於鼻中覺有冷觸。由鼻嗅觸之覺,分別通塞虛實,以至香臭氣味,鼻孔和塞勞,同是菩提瞪久而發之勞相,由通塞兩種妄塵,於中發生能嗅,吸收塵象名為嗅聞性,此嗅離通塞二塵,就沒有本體。
- 當知此嗅,非從通塞來,非由鼻出,也不從空而生。為什麼?若從通來,塞則通滅,嗅性也隨滅,則不能嗅塞﹔若從塞來,通則塞滅,嗅性也隨滅,則不能嗅通,更何能嗅香臭等氣?若從鼻出,必無通塞,這樣,嗅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此嗅自應回嗅你鼻,又虛空自嗅,何關你入,因此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4) 舌入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唇,舐久成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覺,由甜與苦,顯此舌根在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因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由甜苦兩種妄塵,於中發出味覺,吸收塵象,名為知味性,此知味性離甜苦二塵,就沒有本體。
- 當知此味覺,非從甜苦來,也非舌出,更不由空而生。為什麼?若從甜來,苦則甜滅,味覺也隨滅,則不能嚐苦﹔若從苦來,甜則苦滅,味覺也隨滅,則不能嚐甜﹔若從舌出,則無甜苦,這樣可知,味覺原無自性﹔若從空出,虛空自有味覺,則非舌知,又虛空自嘗,何關你入?因此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5) 身入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以冷手接觸熱手,若冷勢多,熱手則隨冷手而冷,若熱勝冷,冷手就變成熱,這樣,此冷熱相對之觸覺,要於兩手離開時才知道,如其熱多者,對方就跟著熱,冷多者對方就跟著冷,皆因觸覺疲倦而成勞,此身與勞,同是菩提瞪久而發之勞相,由離與合兩種妄塵,於中發出觸覺,吸收塵象,名為觸覺,此觸覺離順逆離合就沒有自體。
- 當知此觸覺,非離合來,非違順出,也不從身體出,更不由虛空而生。為什麼?若從合出,離則觸覺滅,何能知離?違順二相也是如此,若從身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這樣可知,身觸原無自性,若從空出,則虛空自知,何關你入?因此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6) 意入本無生
-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則睡,睡夠則醒,見塵就記憶,不記就忘,以虛幻夢境為實,即是顛倒,對於生住異滅各相隨緣剎那轉變,於中吸收法塵,不相超越,稱為「意知」,此意和勞,同是菩提瞪久而發之勞相。
- 由生滅二種妄塵,於中妄現法塵,成為意根之知。意根如流水,由眼耳見聞前塵於外是順流,(唯識稱同時意識所變)由憶念(不靠眼耳見聞)法塵於內是逆流,(唯識說獨頭意識所變),當逆流流進眼耳所不能到的地方,(過去或隔遠的事物,原文「流不及地」)只有意根才能知道,名為覺知性,此覺知性,離醒、睡、生、滅,就沒有自體。
- 當知此覺知性,非從醒睡出,非從生滅而有,也不從意根出,更非虛空所生。為什麼?若從醒出,睡時意根也隨醒滅,用什麼來知睡?若從生而有,則滅時如空,有誰知滅?若從滅而有,生時沒有滅,有誰知生?若從意根出,則沒有醒睡,此覺知性就如同空花,究竟沒有自體,若從虛空所生,則虛空自知,何關你入?因此當知,意根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十二處
- 阿難!何以說十二處本如來藏,也是真如妙性?
(1) 眼根和色塵本無生
- 阿難!你觀看此祇陀園的林木泉池,你的意思怎樣?此是色塵出生眼根?或是眼根生出色相?
- 阿難!若眼根生出色相者,見空非色,色相應該銷亡,銷則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體?若色塵生出眼根者,觀空非色,見精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因此當知,見精與色空都無處所,即是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2) 耳根和聲塵本無生
- 阿難!你聽此祇陀園中,要吃飯時就擊鼓,要集合大眾時就撞鐘,鐘鼓的聲音前後相續,你的意思怎麼樣?這是聲音走來耳邊?或是耳往聲處?
- 阿難!若聲自來耳邊,如我乞食於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就沒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如此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以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堂?若是耳往聲處,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筏城則沒有我,當你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同時響起,應不俱聞,何況同時還有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往來,也該不聞,因此當知,聽與聲音,都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3) 鼻根和香塵本無生
- 阿難!你嗅此鑪中栴壇,此香若燒到一銖(一錢),城中四十里內,同時聞香,你的意思怎樣?此香是從栴檀出,或是從鼻根出?或從虛空出?若此香從鼻根出,鼻根卻非栴壇,何以鼻中有栴壇香,叫做聞香?若鼻中出香,說聞則不合道理,若從空出,空性常在,香也該常在,又何必待鑪中燒此栴壇?若由栴壇出,則此栴壇因燒成煙。當鼻根得聞,其煙升空未遠,為何四十里內,全都聞香。因此當知,香和聞都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4) 舌根和味塵本無生
- 阿難!你常二時眾中持缽乞食,有時遇到酥酪醍糊,名為上味。你的意思怎樣?此味是於虛空出,或於舌根出,或於食物中出?
- 阿難!若此味從舌根出,則你口中只有一舌根,舌根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時,應不變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為何多味?若從食物出,則食物無知覺,為何自知味道?又,食物自知,就如同別人吃,與你何關?而叫做你的知味性?若從虛空出,則你試嚐虛空,看是何味?虛空若出鹹味,既鹹你舌,也該鹹你面,則此世界的人同於海魚,即常受鹹,當不知淡﹔若不知淡,也不覺鹹,必無所知,為何名「味」?因此當知,味舌和嚐都無處所,即嚐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5) 身根與觸塵本無生
- 阿難!你常於早晨以手摩頭,你的意思怎樣?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觸在手或是在頭?若是在手,頭則無知,何能成觸?若是在頭,手則無用,何名為觸?若頭手各有,則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只由同一觸所生,則手與頭應是一體,若一體者,觸則不成,若二體者,是誰在觸?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你相觸,因此當知,觸覺與身,都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6) 意根和法塵本無生
- 阿難!你常用意識攀緣、善、惡、無記三性,出生法塵,此法塵是從心出,或離心別有處所?
- 阿難!若從心出,則法塵非塵境,而非心所緣,為何成處?若離心另有處所,則法塵自性,是知或不知?知則名為心,此心若離你的心,則不是你所知的法塵,同於別人的心,若離你的心還有心知,則你成為二心嗎?若不知者,則此法塵既不是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在何處?今於色空,都無所標示,不應人間有物,在虛空之外。又,心無所緣,處從何立?因此當知,法塵與心,都無處所,即意與法塵二俱虛妄,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十八界
- 阿難!為何說十八界本是如來藏,也是真如妙性?
(1) 眼根,色塵,眼識界本無生。
- 阿難!如你所知,眼根和色塵互相為緣,生出眼識,此識是從眼根出,以眼根為界,或從色塵出,以色塵為界?
- 阿難!若從眼根出,則沒有色空,無可分別,雖有你的識,也沒有用。你的見精,非青、黃、赤、白,不能標示,從何立界?若從色塵出,見虛空無色,你的識體應滅,為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你也知其色相變遷,但你的識卻不變,界從何立?從其變則隨變,自無界相,不變則常。又,既從色出,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若由二種眼根色塵共生中界,當根塵合則不能立界(即「合則中離」),離根則必合塵,離塵則必合根(即是「離則兩合」),如此則體性雜亂,何能成界?因此當知,眼根與色塵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根與色塵及眼識界,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略解:
此十八界只破六識,所以說此識,不從眼根出以立界,因為識主分別,若沒有識由誰來分別虛空?也不從色塵出以立界,因為色會變滅,識不變遷,若只從色塵出,就不能分別虛空。也不從眼根與色塵共生以立界,因為眼是有知,色卻無知,知和無知,兩相敵對,又何能合?若合則從何處而立界?因沒有中間的界,所以說離中。如說離根和塵而生識,則離根必合塵,離塵則必合根,這樣,該屬於那一邊呢?所以說體性雜亂,三處都無,中界又如何安立呢?
(2) 耳根,聲塵,耳識界本無生
- 阿難!如你所知,耳根和聲塵為緣,出生耳識,此識是從耳根出,以耳根為界,或從聲塵出,以聲塵為界?
- 阿難!若從耳根出,動靜二相不現前,則不成耳根所知,知尚無成,此識是何形貌呢?若由耳根聽聞,則無動靜時,只有耳根之形,聞不能成,也如色塵接觸聲塵,兩邊沒有識來分別,則耳識界從何而立?若從聲塵出,耳識由聲塵而有,則不關聽聞,不聞也就不知聲塵在何處。又,若耳識從聲塵出,聲塵由聽聞才有聲相,那麼,此聞應該聞耳識,若不聞就不成界,聞則耳識也如同聲塵,識已被聞,則有誰可聞耳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該聲塵和聽聞混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從何而成?因此當知,耳根和聲塵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根,聲塵及耳識界,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3) 鼻根,香塵,鼻識界本無生
- 阿難!如你所知,鼻根和香塵為緣出生鼻識,此識是從鼻根出,以鼻根為界,或從香塵出,以香塵為界?
- 阿難!若從鼻根出,則你心中以何為鼻?是以皮肉形成的鼻相,或以嗅知之性?若取肉形,肉質是身,身知即成觸覺,身觸非鼻,叫做觸即屬於塵境,鼻根尚無,何以立界?若以嗅知為鼻根,則你心中以何為嗅知?如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屬於觸塵而非鼻根。若以虛空為嗅知,則虛空自知,皮肉應該不知,如此則虛空應該就是你,你的身體沒有,那今天的阿難應不存在。若以香塵為嗅知,知則屬於香,又何關你事?若香臭氣從鼻根出,則二種香臭氣不從蘭花及栴檀木出,二氣不來,你自嗅鼻,是香或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氣都聞者,則你一人應有兩鼻,向我問道有二阿難,誰是你的身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是香,香也成臭,二性不分,界從誰立?若從香出,識由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從香而出,應不知香,若知則不從香塵出,若不知則不是鼻識,香塵不靠嗅知而有,則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塵,則界非從香塵建立,既無中間就不成內外,這樣,一切嗅到的都是虛妄,因此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識界,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4) 舌根,味塵,舌識界本無生
- 阿難!如你所知,舌根味塵為緣,生出舌識,此識是從舌根出,以舌根為界?或從味塵出,以味塵為界?
阿難!若從舌出,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蓮,石鹽,細辛,薑桂,都無其味,你自嚐舌,是甜或苦?若舌味苦,誰來嚐舌?舌不自嚐,何能知味?若舌味非苦,味自不生,何以立界?若從味出,識變成味,就同於舌根,應不能自嚐,如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出,味既多出,識應多體,識體若一,則應由一味塵出生,即是由其他鹹,淡,甘辛等,和合同生出,於是各種不同的味相,就共變成一味,這樣,味識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能叫做識,為何又叫做舌識界?不該虛空生出你的心識,若由舌根與味塵和合共生,則無中間,界又從何而立?因此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根味塵與舌識界,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5)身根,觸塵,身識界本無生
- 阿難!如你所知,身根與觸塵為緣,出生身識,此識是從身所出,以身為界?或從觸所出,以觸為界?阿難!若從身根出,必無合與離二緣。沒有離合,則身何觸?若從觸出,必無你身,哪有非身而知離合者?
- 阿難!物無觸覺,而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與觸都無處所,與身合即為身的自體,離身即是虛空等相,沒有內外,中從何立?中不能立,則內外成空,而你的識該從誰立界?因此當知,身根,觸塵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根,觸塵及身識界,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6)意根,法塵,意識界本無生
- 阿難!如你所知,意根法塵為緣,生出意識,此識是從意根出,以意根為界?或從法塵出,以法塵為界?
- 阿難,若從意出,於你的意中,必有所思,才發現你的意。若無所思,則意無所生,離緣則無形相,識將何用?又,你的識心與思想及了別性,是同或是異?同意已是意,為何說從意出?若異於意,則非意根,應無能知,若無能知,即無所知,能所都無,為何說從意出?若有所知,怎樣知意?同異二相都無,界從何立?若從法塵出,則世間諸法,不離五塵(色聲香味觸),你觀色,聲,香,味,觸,都有其分明相狀,以對五根,非屬意根所攝。若你的識決定從法塵出,則你試仔細觀察,每一法的形狀是怎樣?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此外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各法同生,滅則色空各法同滅,生識之因既無,如何有識?識既不有,界從何立?因此當知,意根法塵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根、法塵及意識界,本非因緣,也非自然。
阿難白佛:世尊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由四大和合而生,為何如來將因緣自然二者都排斥?今我不知此義到底怎樣?願佛哀憫開示中道了義無戲論之法,給我和眾生明白。
那時世尊告阿難說:你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現在為你開示第一義諦,為何你還用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縛?你雖廣學多聞,如說藥的人,真藥現前時,卻不能分別,如來說是真可憐憫。你注意聽,我當為你分別開示,也使未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 阿難!照你所說,四大和合生出世間種種變化,若四大之體性,並非和合,則不能互相混合,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則同於變化,而前後互相因緣、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滅相續,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也如水結成冰,冰又溶成水,從不停止。
七大
(1) 地大本無生
- 你觀地大,粗是大地,細是微塵,分析下去,至鄰虛塵,是極微的邊際相,再分析鄰虛,就成空性。
- 阿難!若將此鄰虛塵析成虛空。則虛空可能生出色相,如你所問,由和合生出世間諸變化相,你觀此一鄰虛塵,用多少虛空和合而有?不該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成虛空,用多少色相才合成虛空呢?其實,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尚可析,空何能合?你卻不知如來藏中,色性真空,空性真色,本自清淨,周遍法界,隨眾生所知的心量(心所知的數量),依照自己所造的業種而變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2) 火大本無生
- 阿難!火性無我,由諸緣生,你觀人家要煮飯時,手拿凹凸鏡,日下求火,阿難!說和合者,如我和你們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合為一眾,眾雖為一,究其根本,各有其身,皆有所生種族姓名,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以至阿難,瞿曇種姓。
- 阿難!若此火從和合而有,用手拿鏡求火,此火是從鏡出或從艾(易燃物,古代用作引火的媒介)出?或從日出?阿難,若從日出,它能燒你手中之艾,日光所照之處皆應受焚。若從鏡出,鏡能燒艾,鏡何不鎔?況你用手拿鏡,為何不感覺熱?若從艾出,就不用靠日和鏡的光線,然後生火。又,你試仔細觀察,鏡由手拿,日從天空來,艾由地生,火從何方遊歷到此?日和鏡相隔很遠,非和非合,不該火光無端自有。你猶不知,如來藏中,火性真空,空性真火,本自清淨,周遍法界,隨眾生所知的心量,依照自己所造的業種而變現。
- 阿難!世人一處拿鏡,當處火生,遍法界拿,滿世間都起火,火遍世界,豈有定處?隨業發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3) 水大本無生
- 阿難!水的本性或流或止不固定,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取太陰(月亮)的精華,來合成幻藥,在月夜手拿方珠,盛月光中的露水,此水是從珠出或從空出或從月亮下來?
- 阿難!若從月來,它能遙遠令珠出水,所照過的林木,皆應吐水,若吐水,就不用等方珠才有水出。若不吐水則水不從月亮出。若從珠出,則方珠應該常常出水,何須半夜於月光中等待?若從虛空出,則虛空無邊,水也無邊,如此,從人間到天上都沈溺在水中,為何還有水裡、陸上和空中的各種動物?你該仔細觀察,月從天來,珠用手持,盛珠水盤,由人設置,水從何方流到此地?月與珠遠隔,非和非合,不該水精無端自有。你尚不知,如來藏中,水性真空,空性真水,本自清淨,周遍法界,隨眾生所知的心量,依照自己所造的業種而變現。
- 世人一處執珠,當處水出,遍法界執,滿世間都出水,水遍世間,豈有定處?隨業發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4) 風大本無生
- 阿難!風無自體,動靜不常,你常在眾中整衣,僧伽梨(僧袍)的衣角,觸及旁人,則有微風拂其人的臉,此風是從衣角出或從虛空出,或從其人的面出?
- 阿難!此風若從衣角出,那你披風(不是披衣),其衣飛揚,應離你體,你看我於會中垂衣,風在何處?不該衣中有藏風之地。若從空出,你衣不動時,為何無拂?且空性常住,風應常出,若無風時,虛空該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就不名為虛空,既名為虛空,何能出風?若風從被拂之面出,應當回來拂你,但你自己整衣,風為何不倒拂於你?你仔細觀察,整衣是你,面屬他人,虛空寂然不動,風從何方鼓動來此?風與空本性各別,非和非合,此風不該無端自有。你尚不知,如來藏中,風性真空,空性真風,本自清淨,周遍法界,隨眾生所知的心量,依照自己所造的業種而變現。
- 阿難!如你一人衣角微動,當處風出,遍法界拂,則風遍法界,豈有定處?隨業發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5) 空大本無生
- 阿難!虛空無形,由色顯空,如室羅城,離河太遠,印度四姓(四階級)人家,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及頗羅墮、旃陀羅等,遷入新居,挖井求水,出土一尺,則有一尺虛空,乃至出土一丈,就得一丈虛空。虛空大小與出土多少成正比例。此空是從土出,或挖出,或無因自生?
- 阿難!若此空無因自生,未挖土前,何不無礙,卻只見一片大地?若從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何說虛空從土而出?若無出入,則空和土無異,既然無異,當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從挖出,則挖出空,並非出土,若不從挖出,挖只出土,為何見空?你更仔細觀察,挖是人手運轉,土因地移,如此,虛空從何而出?挖與空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該虛空無端自出。當知此虛空,周遍宇宙,本不動搖,加上地、火、水、風,合名五大,真性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 阿難!你心昏迷不悟,四大是如來藏,應觀虛空是出是入,或非出入?你全不知,如來藏中,覺性真空,空性真覺,本自清淨,周遍法界,隨眾生所知的心量,依照自己所造的業種而變現。
- 阿難!如一井空,空出一井,十方虛空,也是如此,周遍法界,豈有定處?隨業發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6) 見大本無生
- 阿難!見原非知,因色空而有知,好像你住在祇陀林,朝明夕昏,如在半夜有月則光,無月便暗,其明與暗,因見而有分別,此見與明暗相以及虛空,是同一體或非一體?或同而非同,或異而非異?
- 阿難!若此見與明暗及虛空是一體者,則明與暗二相互滅,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見與暗是一,則明時暗滅,見也隨滅﹔若與明是一,暗時明滅,見也隨滅,則何能見明見暗?若明暗互相生滅,見無生滅,又何能成一體?若此見精與明暗非一體者,你離明暗及虛空,分析見精是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此見就同於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不同,從何立「見」?明暗相違,為何說同?離三元無,為何說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界,為何非同?見暗見明,性相遷改,為何非異?你更詳細觀察,明從太陽,暗隨黑夜,通屬虛空,塞歸大地,如此,見精從何而出?見覺空頑(無覺),非和非合,不該見精,無端自出。若此見精,周遍宇宙,本不動搖,當知此見精及不動之虛空並動搖之地、火、水、風,合名六大,真性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 阿難!因你昏沉,不悟你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你試觀此見聞覺知,是生是滅,是同是異?是「非生滅」或「非同異」?你卻不知,如來藏中,見精覺明,覺精明見,本自清淨,周遍法界,隨眾生所知的心量,依照自己所造的業種而變現,如一見精,見遍法界,聽、嗅、嚐、觸、見聞覺知,妙德瑩然,周遍十方法界,豈有定處?隨業發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7) 識大本無生
- 阿難!心識無源,由於六種根塵而妄出,你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週視,第一眼好像照鏡,無所分析,然後你識才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等…此識了知,是從見精出?或從色相出?或從虛空出?或無所因突然而出?
- 阿難!若你心識從見精出,無有四種明暗及色空時,你的見精也跟著無,見精尚無,從何發識?若你心識從色相出,不從「見」出,既不見明,也不見暗,明暗不有,則無色空,色相尚無,識從何發?若從虛空出,非相非見,非見則無分別,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則滅緣(無所見),這樣,見聞覺知就無處安立,在上述二種「非」中,若「空」則心識都無,若「有」則心識同於各物,縱發你識,也沒有用。
略解:虛空無形,沒有本體,若心識從虛空出,則也像虛空,沒有本體,如是,則心識既非色相,也非見精,在上述「兩非」之間,若「無本體」則心識等於沒有,若「有本體」則心識等於各物。物本無知,不能分別,縱有心識也沒有用。
-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為何不把太陽當成月亮?你再詳細思量,見要靠你的眼睛,相要現於目前,有相則有,不相則無,如此,心識從何而出?識主分別,動而不住,眼主觀見,定視不移,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也都如此。不該心識無端自出。若此心識,本無所出,當知見聞覺知的了別,湛然圓滿,性非能所。空、見、識三大,加上地、水、火、風,名為七大。真性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 阿難!你心粗浮,不悟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你應觀此六種心識,是同或異?是空或有?是「非同異」或「非空有」?你原不知,如來藏中,識性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包含十方,豈有處所?隨業發現。世人無知,錯認是因緣及自然,這都是由心識計算分別而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其時,阿難及大眾,蒙佛微妙開示,身心坦然無礙,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之物,世間所有各物,都是菩提元明妙心,心精圓滿,包含十方,回觀父母所生之身,好像空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澄清大海,流一浮泡,無端起滅,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得未曾有,禮佛合掌,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註一),
首楞嚴王世稀有(註二)。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虛空神)性可銷亡,
爍迦羅(堅固)心無動轉。
註(一):
「湛」字是澄寂不動,但未是妙湛。不動不靜,也不住於「不動靜」,才可稱為「妙湛」。
總持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總持一切法義,稱為總持不動尊。
註(二):
首楞嚴只是經名,本經已在世間普遍流行了,就不算稀有,需要依經修證,得證「楞嚴大定」才是稀有。有入定出定,未是大定,大定沒有出入,雖在鬧亂中仍是定,所以才稱為「大定」。這樣,才能於所有的正定中稱王,也就是世間稀有的楞嚴大定。因此被尊為「首楞嚴王」。
楞嚴經第四卷
當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而白佛:
-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演說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舉說法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好像聾人在百步外,聽蚊子叫,本不能見,何況得聞?佛雖闡明,為我除迷,但今猶尚未明白此義,到底怎樣才至無疑惑之地。
-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們證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還有疑惑。世尊!若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本自清淨,為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何能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為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為何二種,俱遍法界?我實不知此義為何?伏願如來大慈,開我迷雲。說完,同大眾五體投地,欽盼如來慈悲教誨。
-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明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會中定性聲聞(執阿羅漢果為究竟者),及一切未得二空者(人我空、法我空)與迴向上乘阿羅漢等,達到真正的修行處,皆獲一乘寂滅不動的境界。今你們注意聽, 於是富樓那等,欽仰如來宣說法音,默然承聽。
佛說:
- 富樓那!如你所問「明心本自清淨,為何忽生山河大地?」你豈不聞如來常說「覺性妙明,本覺明妙」嗎?
略解:
即妙常明,而不立所明,也不是「不明」, 所以說是「妙明」。即明常妙,而不住於明,所以說是「明妙」。 若執實為「覺明」,便落於情識, 因而離覺則不明,又何能稱為妙呢?故經說「覺明為咎」也。
佛說:你稱「覺明」,是其性明,稱名為覺?或「覺」不明,稱為明「覺」?
佛說: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覺性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則生妄能,於無同異中,執著成異,異其所異,因「異」立「同」。既妄立同異,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此互相擾亂而生勞,勞久發塵,能所自相渾濁,而引起塵勞煩惱,動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自性無同異, 乃是真有為法。覺明(有知)空昧(無知),相待變現,故有風輪(大氣層)執持世界。因空顯用,執明生礙。
- 本覺性空,非明非無明,祇隨業識而變現。因此,有無明開始,一念無明妄起,則本覺離空性而妄明,空性也離本覺而生暗昧,本覺生妄明則發識。於湛澄不動處爲識精(識的根源)即是水。 空性生暗昧,結聚成色塵,即是地 (地球)。
- 地和水互相擾亂成就風(即是大氣層包裏地球)。因爲空性暗昧,執能明而成障礙,故妄認本覺爲所明。能所混亂,就有變化性的火,火光上升,就有水蒸氣,遍满十方虚空。火上升,水下降,交相妄現,則水濕成爲湖海,乾燥成爲陸地。由於此義,所以大海中火光常起,陸地上江河常流。火勢勝水,則結成高山,因此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水勢勝土,則抽為草木,因此林樹遇燒成土,草木絞搾成水,交妄發生,循環為種,以此因緣,世界相續。
略解:
五行的學說創立於中國,印度人則未明此理,故各佛經只說四大 。
此段由梵文譯漢文,譯者参入五行之理以闡明經義,但五行學說,古人可能會懂,今人則很少能會,故現代讀者感覺難懂,若不懂則打失經的作用,因此,佛說法常用眾生所已懂事物,來證明眾生的知見不對。是以我們大膽刪掉關於五行那部分,而只根據四大來闡明經義。細察經義仍完整無缺,如有疏漏之處,尙希讀者原諒,並加指正 。
- 又,富樓那!此妄明非他,乃覺明之咎。因所妄既立,道理便生,是非不能超越其理,由此因緣,聽不離聲,見不超色,香、味、觸、法,六妄成就,又分為見、聞、覺、知四部,同業相纏,由離合而生變化,故見「明」就發現「色相」,要表明意見就成思想﹔意見不同就憎,思想相同就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共業之異性 (男女雌雄)互相吸引,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各種生命。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各隨其自業所感應而妄生,如卵由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而感,化以離相應,情想合離,變換輪轉,同受業力所牽而隨業升沉。由此因緣,眾生相續。
- 富樓那!由思想情感連結成業,情感不移,則世間父母子孫,互生不斷,此是由於愛欲為本。貪愛相續,貪不能止,則各類生命,卵生、化生、濕生、胎生,隨其業力強弱,互相吞食,此等由於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此各類眾生,生生死死,輪流相食,惡業連續不停,窮未來際,此等是以盜貪為本。你欠我命,我還你債,由此因緣,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三種相續殺、盜、婬為根本,由此因緣,業果相續。
- 富樓那!上述三種顛倒相續,皆是妄執覺明之明了知性,因明立所,能所妄立,則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皆由此虛妄,終而復始。
富樓那說: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端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習氣煩惱),為何復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到一村莊迷路,誤南為北,此迷路人是因迷而有?或因悟而生?
富樓那說:此人之迷,既不因迷,也不因悟。為什麼?迷本無根,何以因迷? 悟非生迷,為何因悟?
佛說:此人正在迷時,忽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你的意思怎樣?此人縱迷,在此村莊,會在迷嗎?
- 不也!世尊!
- 富樓那!十方如來也是這樣,此迷無本,空無所有,昔本無迷,今似有迷覺,覺迷則迷滅,覺不生迷,好像眼病的人,見空中花,眼病若除,花於空滅。忽有愚人,在空花所滅之處,待花更生,你看此人是人愚或慧?
富樓那說:空本無花, 見空花滅,已是顛倒,待花再生,更是狂癡。何须更問如此狂人,是愚或是慧?
佛說: 如你所解,為何又問「諸佛本妙覺明為何更生山河大地」?又,如真金混雜在金礦裡,除掉雜質,其金精純,不再成礦,又如木燒成灰,不再成木。諸佛菩提涅槃也是如此。
- 富樓那!你又問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你疑水火性,為何不相陵滅,又問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該相容。
- 富樓那!譬如虛空,空無相貌,故不拒萬物各自發揮其相。為什麼!富樓那!無邊虛空,日照則明,雲遮則暗,風起則動,雨後則清,霧濃則昏,塵起則濁,水澄成映(如鏡),你的意思怎樣?如此多方諸有為相,是各各自生,或從空而有?若各各自生,則日照之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該同為日色,為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明」從空有,空應自照,為何半夜雲霧之時,不生光明?當知此「明」,非日非空,也不異於日和。用眼觀相,妄執現象,本來無可指陳。何況又要空化結成空果,為何還問其相陵奪之義?觀性(自性)本真,本妙覺明,此妙覺明心,原非水火,為何還問其不相容呢?真妙覺明,也是這樣。你以空明,則有空現,於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同時發明,則同時俱現,何說俱現?如於水中現出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本無標準,不該詰問:此日是一,為何各行?東西二日,為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 富樓那!你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中,則如來藏隨現色空,周遍法界,隨緣變現,如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惑,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則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故於其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此以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非明無明盡。如此以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布施、非持戒、非忍辱、非精進、非禪定、非智慧、非到彼岸,如此以至非如來、非應供、非正遍知、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此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圓明妙心,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此以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即明、無明盡,如此以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布施、即持戒、即忍辱、即精進、即禪定、即智慧,即到彼岸,如此以至即如來、即應供、即正遍知、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此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圓明妙心,總之,離即離非,也是「即」,也「非即」,圓融無礙,為何世間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及出世間,聲聞乘、緣覺乘,以其所知心,妄測如來無上菩提,要用世間的語言,進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各種樂器,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你與眾生,也都如此。
- 眾生寶覺真心,各各圓滿,我如按指則海印發光(海市蜃樓,譬如自性之力用自現),但你的心暫動,則塵勞之先起,這是由於不勤求無上覺道,而愛念小乘,得少為足之故。
富樓那說: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淨妙心,圓滿無二,但我卻遭無始妄想,久墮輪迴,今得聖乘,猶未達究竟,而如來則一切妄想圓滅,獨現真常妙心。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輪迴?
佛告富樓那:你雖除疑,餘惑未盡,以世間現前諸事問你:你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人名)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忽瞋責己頭,為何不見面目?以為是鬼魅,無狀狂走,你的意思怎樣?此人因何無故狂走?
富樓那說:此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說: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為何有因?若有所因,何得叫做妄? 自心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經歷塵動,佛雖發現,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將何為滅?得菩提者,如醒後的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有何因緣,可取夢物?何況無因,本無所有,好像演若達多,豈有因緣,無端責頭狂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其頭何曾遺失?
- 富樓那!妄性如此,何以有因?你但不隨世間分別眾生三種業果相續,三緣若斷,則三因不生,而你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眾生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身心劬勞,修證而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流落他方,奔走乞食,雖現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立刻大富,方悟神珠,不從外得。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白佛:世尊剛說殺盜滛業,三緣若斷,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此說顯然屬於因緣,為何如來頓棄因緣,我也從因緣而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在有學位之聲聞,就算此會中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也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證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中拘舍梨等外道,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如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此。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以何因緣,怖頭狂走?若頭自然,由因緣故狂,何不頭「非自然」,而由因緣故不狂?頭本不失,狂怖妄出,人無改變,顯然不藉因緣。
- 若「狂」不自然,狂怖本有,未狂之前,狂潛何處?若「不狂」是自然,頭本無妄,何故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則因緣自然俱為戲論。因此我說,三緣若斷,即是菩提心。若菩提心生,則生滅之心滅,此仍是生滅,滅與生俱盡,才是無功用之道。若有不生不滅,叫做自然。則此自然之心,是由生滅已盡而現,這也是生滅,不是菩提。此不生滅之理,名為自然,猶如諸相雜和而成一整體之世間,名為和合性,不和合者,稱為本然性,本然不是本然,和合不是和合,和合與本然俱離,離與合俱非,悟到此句的方可名為無戲論法。
- 但若依此法以修證菩提涅槃,則佛果尚在遙遠,為什麼?因為執著由用功修證而得,並非無功用之道也。
- 其實菩提涅槃本自圓滿,只可刹那悟入,不由多劫辛勤修證而得,雖然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中,恒河沙之清淨妙理,祇益戲論而已。你雖談說因緣自然之理,決定明了,人間稱你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猶不能避免摩登伽難,須要我佛頂神咒,使摩登伽滛火頓息,愛河乾枯,於我法中,成精進林,得阿那含果,也令你解脫。所以,你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原為婬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佛法中名為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前因,知歷世因受貪愛之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你為何尚執觀聽而自欺?
阿難與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又悲淚頂禮長跪合掌而白佛:如來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種種因緣,方便提濟,引諸沉淪,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佛法音,知如來藏,覺明妙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知修習,我今猶如旅途漂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還要開門才能進入,伏願如來不捨大悲,開示我等,諸暗昧者,捐捨小乘,登上從前發心之路,而證得如來無餘涅槃,也令尙在有學位者,攝伏疇昔攀緣之心,得陀羅尼,從而入佛知見。
說完,五體投地,同大眾一心企盼如來慈音。
當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二乘,於菩提心未得自在者,也為未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證無上乘,妙修行路,即開示阿難與大眾說:你們決定發菩提心,於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該先明最初發心,二決定義, 何謂初心二決定義?
- 第一決定義:你們若要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悟,是同或是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之果,這是不可能的。你該察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而滅。阿難!你觀世間可作之法,有哪樣不壞?然終不聞虛空爛壞,為什麼?空非可作,故始終不壞滅。你試觀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熱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縛,分你湛圓覺明妙心,為視、聽、覺、知。從始至終,五重混濁。什麼是濁?譬如清水,本質清潔,而塵土灰沙之類,本質留礙,水失清潔,現象污染,名之為濁,你濁五重,也是如此。阿難!你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與見不分,空覺,見則無體,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 見聞覺知本不留礙,因執者四大而成留礙,地、水、火、風本不覺知,因隨六根旋轉而成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 又,你心中憶識成習,性發知見,變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 又,你心念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而業運卻常遷於六道,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 你的見聞本無異性,眾塵隔阻,無端生異,於性中則相知,於用中則相背, 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 阿難!你今欲令見聞覺知,契合如來常徳、樂徳、我徳、淨徳(涅槃四徳),應該先明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之性,以圓湛旋其虛妄之生滅,復還元本覺而得明圓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去泥後只剩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於是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 第二決定義:你們要於菩薩乘發菩提心,需大勇猛,捐棄諸有為相,而詳審無始以來潤業無明與潤生無明的煩惱根本,是誰作、是誰受?
略解:
審觀因地發心,是合真。詳審煩惱根本,是絶妄。妄絶了則「即妄即真」。
煩惱的根本有二:
一是潤業無明(潤是滋潤) ,也就是過去劫所有的煩惱。
二是潤生無明,即是投胎,對於父母生起憎愛的情識。
這兩種煩惱,本無自性,若悟明無自性,則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當下空寂,還有什麼煩惱?
小乘人修行不離有為功用,認為有實在的煩惱,應該破除,這是由於不知根塵是虛妄。大乘人就不同,直登無上菩提,只需詳審於根塵中誰作是誰受,豁然打破,則根本無明立刻消滅。
- 阿難!修菩是者,若不審觀煩惱之根本,則不能知根塵之虛妄是在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何能降伏而登如來位?
- 阿難!你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見所結,又何能解,從來不聞虛空被汝隳裂,為什麼?空無形相,故無結解,如現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家賊,自劫家寶。因此,眾生世界,妄生纏縛,無始從以來,沉淪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 阿難!為何名為眾生世界?世是遷流,過去、現在、未來為世﹔界為方位,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及上下十方為界。方位有十,遷流(時間)有三,一切眾生相織妄成,而於身中貿遷,世界則相涉(時間與空聞互相涉入),然而,此世界定位雖有十方,但世間只知東西南北,上下則無定位,中間則無定方,四方三世,四與三相乘,等於十二,個、十、百、千四疊的第三疊是百位,十二承百等於千二百,總括六根之功德,各有一千二百。
- 阿難!你要於六根中確定優劣,如眼之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卻全暗,左右旁觀,明處只有三分之二,統論作用,功德不全,其中三分有功,一分無德,實際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 如耳周聽十方,動則似有遠近,靜則廣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 如鼻嗅聞,呼吸有出有入,而缺中交,驗明鼻根的作用,三分缺一,所以鼻根只有八百功德。
- 如舌根宣揚世間與出世間之智慧,言雖有限量,其理之作用卻無窮,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 如身之覺觸,識知違順,合時能覺,離則不知,合二而離一,驗明身根,作用三分缺一,因此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 如意根了知十方三世,一切世間與出世間之法,聖凡無不包容,廣無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 阿難!你今要逆無始織妄生死之業流,至不生滅之根源。當驗此六受用根, 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中悟圓通根,依圓通根修行,比不圓通根快速相倍。故我顯示六根功德數量如此,任你選擇其可入者,我當教明,令你增進。
-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無上菩提,其中也無優劣。但你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你只選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其他六根,同時清淨。
阿難白佛: 世尊!為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同時清淨?
佛告阿難:你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之見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此習需因修行才能夠斷除,關於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要觀現前六根,是一或是六?若說是一,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何不履?足何不語?若此六根決定是六,如今,我在會中宣揚微妙法門,你這六根誰來領受?
阿難說: 我用耳聞。
佛說:你的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因此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而結果也不是元一元六。當知此根非一非六,實由無始以來,淪替顛倒,故於圓湛本性,妄生一六之義,你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譬如用各種型器來測量虛空,由器形異,名為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其實虛空,何能成同與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你能了知的六受用根,也都如此。
略解:
阿難懷疑為何逆流深一門, 能令六根同時清淨。
佛解釋說:假使六根本是一,本自清淨,就不用說六賊,若六根本來是六,不能互用,怎麼可能同時清淨?如虛空本來不異,由於用型器而成異。因為型器異,就以為虛空也是異,所以說六不是一。若除掉型器,再看虛空,又說虛空是一,即是六銷一存,這是譬喻生出一六之義。其實虛空與型器,不能和合,當然不可異同,既不異同,則有何處可名為一六呢?這是譬喻本無一六。悟到本無一六之處,則圓通之本性現前,哪裡還有何處不清淨?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六銷,但猶執著涅槃,故未滅一,此處還需要参究到自悟方可。
- 由二種明暗相互代謝,於妙圓中,黏識發「見」,能見的見精映色而結色成根, 此「根」原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形如蒲萄朵,屬於浮根四塵,向外奔逸而見色。
- 由二種動靜相擊,於妙圓中,黏識發「聽」,能聽的聽精映聲,結聲成根,此根原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形如新卷葉,屬於浮根四塵,向外奔逸而聽聲。
- 由二種通塞互發,於妙圓中,黏識發「嗅」,能嗅的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此根原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雙垂爪, 屬於浮根四塵, 向外奔逸而嗅香。
- 由二種味舌相參,於妙圓中,黏識發‘嘗’能嘗的嘗精映味,恬味成根,此根源為清淨四大, 因名舌體, 形如初偃月, 屬於浮根四塵, 向外奔逸而嘗味。
- 由二種離合等相摩,於妙圓中,黏識發「觸」,能觸的觸精映觸覺,攪觸覺成根,此根原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形如腰鼓顙,屬於浮根四塵,向外奔逸而生觸覺。
- 由二種生滅相續,於妙圓中,黏識發「知」,能知的知精映法,納法成根,此根原為清淨四大,因名意念,有如幽室見,屬於浮根四塵,向外奔逸而知法。
- 阿難!六根如此,由於覺明,有能明以明「覺」,就打失本有精明了徹的自性,而黏妄發光(此光由虛妄發出,則不是本有的光)。是以,你今離暗離明没有見體,離動離靜没有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味非淡,嚐無所出﹔不離不合,觸覺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你但不循動靜、離合、味淡、通塞、生滅、明暗等,十二種有為相而轉,隨拔一根,於中脫黏,回歸元真,開發本明,明生發耀,其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此六根互相為用。
略解:
本性圓妙澄寂,遇色塵則成見,遇聲塵則成聽,等等…故稱圓妙。
水性澄清,本不留礙,由灰塵混雜而成留礙。地水火風之性,本自空寂,故名為清淨四大,根隠於內,塵浮於外,故名為浮根。地水火風之相,本皆搖動,故稱為色塵。若如幽室見,哪能有浮根四塵?因為空性離本覺而成暗昧,此暗昧與黑暗相結成色塵,黑暗與色塵,同妄想混合,搖動於內,故有黑暗可見。因此,也可能稱為浮根四塵,所以說如幽室見。
清淨四大是一個名詞,用以闡明勝義根之義,勝義兩字是用以說明,其義理越常理,因其觀見塵境而發出分別之識,也稱為淨色根(此根沒有形色可以對眼,故叫做淨色根)。浮根四塵也是一個名詞,用以闡明浮塵根之義,因為它常随塵境流轉,而造各種業也!
- 阿難!你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無鼻而嗅,驕梵砵提牛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而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猶如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聲聞得寂。又,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由心念。阿難!你若諸根圓拔,則內瑩發光,如此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世人用眼見物,若令急合,則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其人以手,循體摸觸,眼雖不見,卻能辨頭足。若見由明有,暗成無見,倘無「明」而知自發,見不靠明,同樣覺知,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為何覺明,不成圓妙?
阿難白佛:世尊!如佛所說,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共有七種,名稱雖別,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滅,清淨圓滿。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為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而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循環進退,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覺性湛精圓常,如今所說則為違越前言,豈不成為戲論?為何如來是說真實語者? 惟垂大慈,開我蒙昧。
佛告阿難:你雖廣學多聞,而諸漏未盡,心中徒知顛倒之因,真倒現前時,反不能識,恐你心中猶未信服,我今試將塵俗諸事,以除你疑。即時,如來叫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說:你聞到嗎?阿難及大眾都說:聞到。
鐘停無聲,佛又問說:你聞到嗎?阿難及大眾都說: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說:你聞到嗎?阿難及大眾都說:聞到。
佛問阿難:你何謂聞?何謂不聞?
阿難及大眾白佛:鐘聲若擊,則我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不聞。
如來又叫羅睺擊鐘,問阿難說:有聲響嗎?阿難及大眾都說:有聞。
少停聲銷,佛又問說:今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答:無聲。
一會,羅睺羅又來撞鐘,佛又問說:今有聲嗎?阿難及大眾都說:有聲。
佛說:你何謂有聲?何謂無聲?阿難及大眾白佛: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告阿難及大眾:你們為何亂答?大眾同時問佛:我們哪裡有亂答?
佛說:我問你聞,你就答聞,我問你聲,你就答聲,對於聞與聲,回答不定,為何不是亂答?阿難!若聲銷無響,你說不聞,若實不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再擊,你何能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本來之聞性,豈能為你而「有」「無」?若聞性實無,誰知「無」者?
- 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而非由聲生聲滅,使你聞性或有或無。你今顛倒,認聲為聞,無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說,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無聞性。如有人在床上睡熟,其家人在他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誤作他物,以為擊鼓或以為撞鐘,卻於夢時,自怪其鐘,聲如木石, 當時忽醒,才知是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迷此舂音,以為鼓響。
- 阿難!此人夢中豈憶動靜、開閉、通塞,其身雖睡,聞性不停。縱你形銷命亡,此聞性起能為你而銷滅!其實眾生從無始以來,循諸聲色,逐念流轉,不曾開悟淨性妙常,不循妙常而追逐生滅,因此,生生世世,雜染流轉,若能丟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則根塵識心,即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你法眼,即時清明,為何不成無上知覺?
楞嚴經第五卷
阿難白佛: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所結之根源,我相信此人終不能解。世尊!我與會中聲聞證有學位者,也都如此,從無始以來,與無明同生同滅,雖有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時發時止。惟願大慈,哀憫淪溺,開示我們,身心所結之根源,從何而解,也使未來苦難眾生,不落三界,得免輪迴。
說完,同大眾五體投地,懇誠雨淚,盼如來無上開示。當時,世尊憐憫阿難及會中諸證有學位者,也為將來眾生,種出世因,作未來眼。佛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微塵數如來,各有寶光,從頭頂出,其光同時於各世界,來祗陀林,灌如來頂,使大眾得未曾有。
於是阿難及大眾,俱聞十方如來異口同聲告阿難說:善哉阿難!你要識知俱生無明,使你輪轉生死之結根,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又,你要知無上菩提,令你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也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此法音,但心猶未明,頂禮白佛:為何令我輪迴生死與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蘆葦心空,相交如無)。因此,你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即是涅槃,無漏真淨,為何於此中,更容他物?當時,世尊要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花。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現便解脫。
解結需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略解:
以前阿難問佛三種禪觀(奢摩他、三摩和禪那)的最初方便,是十方如來已修成正覺者,今十方如來同聲回答阿難說:你要知俱生無明所結之根源,使你流轉於生死,正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又,你要知無上菩提,令你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也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
猶如上文,冰與水的譬喻,水結則成冰,豈能混雜他物而成冰?冰溶則成水,豈能混雜他物而成水?六根為賊媒,自劫家寶,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六解一亡,速證正覺,也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如此,即妄即真,即真即妄,此處需要有妙悟方可。此「妙」字,語言不能表達,必須轉識成智,契合覺明妙心,才能說是無上菩提。
寶覺如金剛,金剛能破毀一切物,故十地菩薩稱為金剛心,如破毀初地升二地,破毀二地登三地…若此寶覺顯現,不但根本無明立銷,連菩薩知見,佛知見也不留。至於奢摩他、三摩和禪那三種禪觀,只需自悟,一悟即到達佛地。故能於彈指頃超越二乘的無學位也。無學位者,猶執「無見」,尚落於功用,今真性現前,「有」「無」皆離,一門深入,不執功用,故稱為涅槃門。(不執功用,並非不需要用功夫)。
於是阿難及大眾,聞如來無上偈頌精粹的慈誨,妙理清徹,心目開朗,嘆未曾有。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解結次第,惟垂大慈,再憫此會與將來大眾,施以法音,洗滌塵垢。
即時,如來於獅子座,整涅槃僧(內衣)及僧伽梨(大衣),攬七寶几,伸手於几上,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說: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再綰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次第綰結華巾,共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也復次第答佛: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華巾,本實一條,為何你們都名為結?
阿難白佛:世尊!此寶華織成之巾,雖本一體,依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中祇有六結,既不成七,亦不停五,為何如來祇許初結,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原只一條,我六綰成,名有六結。你觀察巾體雖同,因結有異。你意思怎樣?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我今欲將第六結改名為第一,可以嗎?
-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此第六之名,終非第一,縱我盡其明辯。也不能令此六結亂名。
佛說:如是。六結不同,顧其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也都如此,於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你若嫌此六結各異,願樂其同,如何才得?
阿難說: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說:六解一亡,也是如此,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久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花,於湛精明,無端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
阿難說: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說:如是解否?
- 不也,世尊!
佛又以手偏牽右邊,再問阿難:如是解否?
- 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阿難白佛: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解結心。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現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此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之解除方便,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而解,得同除否?
- 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解結時,何能同除?
佛說:六根解除,也是這樣,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後得法空,人和法已空,二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阿難及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已無疑惑,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已悟知一六之義,但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流落,何心何慮,得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因此機緣成道,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說完,五體投地,退藏密機,望佛「冥授」 (冥授:隱形默音)。
略解:
佛開示「慧覺圓通」即「六解一亡」及上文「得無生法忍」,由於六解,故身得無礙,由於一亡,故心得無礙,雖未達六根清淨,但拔一則六銷,六銷則一滅,此理已顯然,得無疑惑。然而阿難尚未悟圓通之根源在何處,修哪一根最圓通,即於哪一根深入,才速證圓通。
依圓通根,證圓通果,在阿難則因此成道,在如來則是最後開示,所以,阿難望佛不惜秘嚴(微妙秘密之法)而「冥授」。若說圓通根,則可能顯示,而比較哪根最圓通,以便依之進入三摩地,還有可能,如要當下證悟,則需要各各自修自證,豈能藉語言而到達?語言尚不能到,何況是「冥授」呢?
依阿難之意,盼佛「冥授」,即是佛不用語言而言,叫做秘嚴﹔阿難不用聽聞而聽,叫做本悟,即聞如同未聞。禪宗說:「常聞於未聞」,叫做真聞。所以退藏於密機之處,而望佛「冥授」。
假使佛可以傳授,阿難可以得到,則不是秘密了﹔若因此而證圓通,則不是圓通了。要證悟必須由自悟,豈能由別人傳授而得。
那時,世尊普告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證無學位,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五比丘中之憍陳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如來最初成道,於佛聲音,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開解,如來印證我,名阿若多(解悟),妙音密圓,我從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聲音為上。
优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蒙佛最初成道的教誨,觀不淨相,對世間事物生大厭離,悟諸色相,皆是不淨,如白骨微塵,歸於空寂,虛空與色相,二種都無,證無學位。如來印我,名尼沙陀(空性),色塵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當時辭佛,回齋堂靜坐,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至,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號香嚴,塵氣頓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香塵)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等無始劫來,為世良醫,口中嚐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或變異,是寒性是熱性,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此開悟,蒙佛印我昆季(兄弟),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浴,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而無所有,宿習漸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證無學位,彼佛名我,鈸陀婆羅(賢護),發明妙觸,成法王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等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象,自那時以來,生生世世,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頃,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朗,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責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雙目失明。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藉眼,觀十方洞然精真,如觀掌上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歸元,此為第一。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缺記性,不能誦持,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想記住如來一句伽陀(偈語),經過百日,不能記憶,得前忘後,得後忘前,佛憫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至於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在佛座下,印證無學位。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歸空,斯為第一。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生生世世患咀嚼如牛之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界,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位。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知歸味,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界,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覺無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證無學位。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此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明,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證無學,解脫性空,推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空,斯為第一。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途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圓明,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自見,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已曾於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現普賢行者,我於其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而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悟,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內明身心,外圓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親隨佛,越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修,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屬於犯罪性的殺,盜,淫,妄),遮業(屬於行住坐臥四威儀無犯罪性的),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執行紀律),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持身,身得自在,次第持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初於路乞食,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悟,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障礙,發出神通,推為無上,成阿羅漢,非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轉意識之紛擾成為湛澄,故妙心發光,如澄濁流,久成清澈,斯為第一。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常憶念,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通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此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各地,要路津口,地勢險隘,有不如法處,妨損車馬,我皆填平,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圜闠中,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目的地,放物即行,不取其值,毗舍浮佛出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陷於泥濘,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撥其苦惱。時國大王,設齋供佛,我於其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今迴心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身外,心性無二:初從涕唾,乃至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等水性,與身外所有水性一同,此身中水,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亦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忘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闚窗觀室,唯見清水遍滿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我已得阿羅漢果,久離病緣,為何今日,忽生心痛,是否退失?其時,童子忽來我前,說如上事,我便告言,你再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又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繼續修習,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忘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其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與眾生顛倒,同一虛妄,如是乃至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子,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同時心開,乃見於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澈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與如來,於定光佛所,得無邊身,那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佛剎諸幢,並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更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我此大神力,由於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當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如來國土盡空,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位。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略解:
從開始修習唯心識定,至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成就時,即是已經轉識成智,所以說進入圓成實,在未轉識時,尚被境纏縛,叫做遍計執,打破遍計執,又被法縛,叫做執依他起。
喜歡世間名譽,又好與貴族交遊,是遍計執相,已斷盡希求世間名譽之心,叫做執依他起相。到了悟一切唯心識時,識性現出無數如來,那是圓成實相。
解深密經說:眼病的如遍計執,現出青黃顏色如依他起,眼睛明朗如圓成實。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二人,一位專憶,一位專忘,如是二人,不論逢或不逢,見或不見,總是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此世至後世,形影不離。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益,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即名為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略解:
念佛人沒有一剎那,念世間的五欲,才可稱為淨念。淨念相繼,如子憶母,是口念心憶,威儀嚴謹。都攝六根是眼不見美醜之相,耳不聽讚毀之聲,鼻不嗅香臭之氣,舌不嚐好壞之味,身不觸涼煖之覺,意不分別喜怒哀樂。這樣才可稱之為攝六根,而至一心不亂,因此就能在三摩地中見佛。
說不藉修習,自得開悟,如染香人,不想香氣而自得香氣,那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願力;雖說靠阿彌陀佛之願力,但還需要自己的大願,與佛的大願相應,才能成就。
大願若只用心想口說,那是虛願,還應該依照自己所發的大願去實行,才是真願,才能與佛的大願相應。若能依準諸祖所教「信願行」宗旨奉行,則臨終一念亦得往生,而不必十念。
楞嚴經第六卷
當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其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初果須陀垣)亡所(離六塵),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能聞所聞都盡,也不住於「聞」盡。接著能覺所覺皆空,能空所空也滅,至此空覺極圓,而生滅全滅,則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間與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一切眾生,與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種感應。入諸國土,廣度眾生,世尊!
1.若諸菩薩,進修無漏,入三摩地,勝解現圓,我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2.若諸有學位者,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3.若諸有學位者,斷十二緣,斷緣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4.若諸證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5.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6.若諸眾生,欲為天王,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7.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8.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9.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0.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1.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的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2.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3. 若諸眾生,受世間推讓,愛為族姓之主,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4. 若諸眾生,愛談論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5. 若諸眾生,愛治國民,處理郡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6. 若諸眾生,愛諸術數,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7.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8.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19.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波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0.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1. 若有女人,在王宮立身,主持內政,以治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王后)及夫人、命婦、大家(王后和宮女的教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2.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3. 若有處女,不求侵暴,愛樂處女身,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24.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5.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6.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7.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8.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29.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30.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31. 若諸眾生,樂持人身,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32. 若諸非人類,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等,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同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註1:藥叉(輕鬆快速)有三種:地藥叉:用財布施故不能飛。空藥叉及天藥叉:用車乘布施,故能飛。
佛轉法輪時,地藥叉讚頌,空藥叉聽,天藥叉讚頌,四天王以至梵天聽。
註2:乾闥婆(尋香氣):帝釋天的樂神。
註3:阿修羅(譯為非天):其果報不能喝酒,福報似天而非天,是六道之一,男醜女美,多由造瞋慢疑三種業因而生。
註4:緊那羅(非人):形似人而頭有角。
註5:摩呼羅伽:大肚子的大蟒蛇精。
- 是名妙淨三十二種感應,廣入各國土,皆以聞熏聞修三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 世尊!我又以金剛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與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1. 由我不自觀音聲,而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2. 知見旋復本見,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3. 觀聽旋復本聞,令諸眾生,被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 斷滅妄想,身心都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5. 熏聞成本聞,不藉六根,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或使其兵戈,猶如割水,或如吹光,全無動搖。
6. 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不現昏黑,能令眾生,雖近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其目都不能視。
7. 觀聽復返,離諸塵妄,音性圓銷,能令眾生,枷鎖禁繫,所不能拘。
8. 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9. 熏聞離塵,色欲不能牽纏,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10. 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能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怒。
11. 銷塵旋「明」回歸本性,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使一切昏鈍,不信佛法者,永離癡暗。
12. 形體銷融,復歸本聞,坐不動道場,廣入世間而不壞世間法,能至十方供養微塵如來,於各國土為法王子,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13. 六根圓通,「明」「照」無二,遍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14. 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六十二恆河沙數,現住世間諸法王子,同時垂範,教化修法,隨順眾生,所用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皆由我所得圓通本根,耳心身門,發出微妙周遍,含容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持彼六二恆河沙諸法王子名號,二人福德相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眾多名號之不異,是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故名十四種施無畏力,其福蔭遍眾生。
世尊!我以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獲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1. 由我初獲妙心妙聞,心精遺聞,所以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能現眾生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五、七、九首,如是從十一首以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此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四、五、六、七、八、九,如此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隨意而現,或慈、或威、或定、或慧,以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2. 由我聞思修,脫出六塵,如聲度垣(牆壁),不能為礙,故我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國土,微塵眾生,皆稱我為施無畏者。
3. 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願捨身命珠寶,求我哀憫。
4. 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種種珍寶,供養十方如來,並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通三昧,緣心自在,從「入流」而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 世尊!彼觀音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名號為觀世音,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其時,釋迦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釋迦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令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佛光交相羅織,如寶絲網。
於是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使此娑婆世界,大地山河,同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世界,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及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上述二十五行中,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以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 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 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云何獲圓通。(註)
註: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觸覺顯然只有身才知,忘身純覺,也不是圓覺,需要身心都超越,沒有涯量,才是圓覺觀,才可以不藉身知而冥會(證)萬法,今有身有觸則其知有涯量,不是圓通。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見,相,識三和), 詰本稱非相(三和本來無相)。
自體光無定, 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 生於大因(大願)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獲圓通。
鼻息本權機, 祇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獲圓通。(註)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 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云何獲圓通。
註:
鼻息本權機,祇於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要攝心實在很難,藉數鼻息以攝心,只是權宜方便,其初只怕散亂不住,後來得寂靜,又怕成為心之所住,有所住則失去心之力用。「住」與「不住」都不是「無住」的本體,所以不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 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堤,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不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夢中「思」仍在),
「覺觀」出(超越)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隨物所轉)淪, 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正定生諸佛) 。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以「聞」聞佛語), 何不自聞聞(不如聞「本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脫離聲),
能脫欲誰名(立「聞」之名給誰)。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回復本聞)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未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註), 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註),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註1: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依華嚴合論:初心菩薩因信真如之心堅固,能知少分關於如來法身不斷滅,無去來;但此菩薩還未能離微細分別,所以只見粗用,未能進入法身階位,淨心菩薩卻猶見微細用,如此漸進,以至菩薩究竟階位,才不見微細用,稱為受用身。
因為有業識,才有心見受用,若離業識,則不見。為什麼?因為一切如來都是法身,法身沒有色相差別可見,故不能見。為何不見微細用,稱為受用身?因為還有身受用,才知道「不見」,仍然是業識的微細相。有學位與無學位各階位,還住在此微細相中,如鏡染塵,所以說餘塵尚諸學(有學無學各階位,尚染餘塵)。若微細業識已淨,就不可能有身受用,才能稱為如來法身。這樣,塵盡則鏡明,所以說明極即如來。
註2:
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
若執其所聞是真實,則不聞外必聞內,不聞動必聞靜,聞內外動靜,都是棄本遂末,所以叫做顛倒聞。今旋其顛倒聞,返回「本聞」,「本聞」則沒有能聞所聞,才叫做「反聞」,也是「聞」的自性,逆塵境,合覺性,故稱為本聞,巳返回本聞,即見本來面目。也就成無上菩提。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塵勞, 非是長修學(特長修學法) 。
淺深同說法(說淺說深,同是方便),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沈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於是阿難及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之後,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迷失歸途,忽然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新發心菩薩,其數有十恆河沙,皆獲本心,遠離塵垢,得法眼淨。性比丘尼聽完此偈頌,即證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無上菩提心。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喜交集,為益未來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依此修行,可無疑惑。常聞如來說: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今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轉?
那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你所問,安立道場,救護末劫,沈溺眾生,你今諦聽,當為你說。阿難與大眾,唯然奉教。
佛告阿難:你常聞我,毗奈耶(律藏)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為何攝心,而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你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能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淫心,此名如來,清淨明誨,第一決定義。
- 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為什麼?此非飯本,砂石成故。你以滛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滛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能修證?必使滛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才可希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魔)說。
-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能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鬼道的官吏)道,上品為大力鬼,中品為飛行夜叉、與諸鬼帥等,下品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不已,為何此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清淨明誨,第二決定義。
- 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穿著)動物製成的絲綿絹帛,靴履裘毳,乳酪醍糊等,如是比丘,於世真脫,不還宿債,不遊三界。何故?因服其身軀所製之物,必受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榖,足不離地,必使身心脫離殺害眾生因緣。凡有關殺害二塗,都不用、不食,我說此人,得真解脫。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阿難!又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能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附。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各自謂,得上人法,誘惑無識,令其失心,彼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為寄殘生,暫旅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為何外道,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雖皆言佛法,但非真出家,言受比丘戒,為小乘道,此假冒比丘,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於我滅後,如有比丘,發心出家,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燃一指節,或於身上,燃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別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心已決定。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食馬麥之報,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必斷偷盜,是名如來,清淨明誨,第三決定義。
- 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瓶,欲求其滿,雖經塵劫,終不能滿。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打罵,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俱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略解:
興起行經說:毗羅然國王,請佛與五百位比丘回國結夏,王親自供養六天,就被天魔迷惑,返回王宮,沉迷五欲,忘記供養,比丘們需要自去乞食,但一連三天,都乞不到一點食物。當時有一位養馬的人,對各比丘說:今我有馬麥(養馬的),各師能吃嗎?若能吃我就供養。從此大眾,同吃馬麥,以至滿夏。
佛說:過去毗婆葉佛時,我為婆羅門,通達四吠陀經,在梵志山上教五百童子。其時,國王設齋,供養毗婆葉佛,有一比丘因病,不能同去應供,佛與大眾受供畢,另請一份食物帶回,給病比丘。經過梵山時,那婆羅門嗅到飯味很香,就說:此輩禿頭,該吃馬麥,不當吃此香飯。各童子也說,此輩師徒,都應吃馬麥才對。當時的婆羅門就是我,五百童子即是隨我來此結夏的五百比丘,病比丘即彌勒。由此因緣,墮地獄經無量劫,今雖得道,仍要受吃馬麥三個月之果報。
依照上述因果,佛曾經捨骨肉給鷹吃,捨身命給虎吃,仍舊要受吃馬麥的果報。照此看來,豈能由於燃臂、燃身、燃指而償清無始以來的宿債?燃臂燃身燃指,是用以加強正信之心;應該「忘身行道」,結果才能自然償清宿債,而成佛道。
-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或譯一闡提,即是不具正信者),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此木折斷則死),佛記此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落三惡道,不成三昧。當我滅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此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而看輕後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復應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清淨明誨,第四決定義。
阿難!若不斷除,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何況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終難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提,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楞嚴經第七卷
- 阿難!你問我攝心的方便,我現在先說入三摩地所應修習的微妙法門。求學菩薩道的人,首先要守持上述的四種根本戒律(殺盜淫妄),若持戒清淨潔身無犯,自然不會生出各種錯誤枝葉。如此,三種心業(殺、盜、淫)及四種口業(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就無由引起。
- 阿難!這四種根本戒律,既不違犯,則心尚不緣色、聲、香、味、觸等妄塵,何況一切惡事,又那裡能夠發生呢?
- 假若有惡習難除,就教他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坦多般坦囉」(純潔無染之意)的無上神咒。那就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坐在寶蓮花中,從頭頂發出光輝所說的心咒。你與摩登伽的恩愛習氣是由過去多劫所結之因緣,並非一生或一劫。但經我一旦宣揚神咒,其愛心即得永脫而成阿羅漢,她還是婬女無心修行,由於神力暗中相助,亦能速證無學位,何況你們是在會中聲聞,求最上乘之法,必定成佛,譬如順風揚塵,又怎會有所阻礙?
- 在末法時期,若有人欲坐道場修行,首先要持此比丘的清淨禁戒,並請求持戒清淨之高僧為授戒本師,若找不到真正清淨之僧人,汝之戒壇必不能成就。戒成之後,穿新淨衣,繼之燃香安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後結界(註)建立道場,禱求現住十方國土中之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 阿難!在未來末法中的清淨比丘,比丘尼及在家居士等,持佛淨戒,心絕貪淫者,在道場應發菩薩願,出入沐浴,晝夜六時行道不睡,如此經過二十一日之後,我自然會出現其人之前,摩頂安慰,使其開悟。
略解:
密宗偏重儀軌,故其敷設壇場極為複雜,吾人不該視為迷信,但應注意其要點:神咒之效應不在咒而在誦者,神咒只是清除心中雜念之工具,故誦者首先須持戒清淨,然後念咒以空其心,直至如虛空無所有,始能盡量發揮其心本有之力用。經云:壇場本師及輔助之十師,其中若有一師持戒尚未清淨,則壇場效應不能成就。又,大力白牛,似法華經之大白牛車,是象徵大乘佛法之譬喻。
結界:依照戒律,凡僧中建立道場羯磨,首先應結界,即是劃定道場之範圍(界限),出入界內者須百分百清淨,如「心滅貪淫,持佛淨戒」是心地清淨,「出入澡浴,著新淨衣」是身體清淨。
阿難白佛:我得到如來無上慈悲教誨,心已開悟,且自知修證無學位之道。但在末法修行者,要建立道場,應如何結界才合世尊清淨軌則呢?
佛告阿難:在末法時期,假若有人要建立道場,首先要取得在雪山中之大力白牛,此牛祇吃這雪山裡之肥膩香草,祇喝雪山中之清淨水,牠的糞十分微細,可用來混和在栴檀及泥土中,鋪在地上來作道場。若不是雪山中之大白牛,其糞必定臭穢,不能用來鋪地。若在平原,可取地面以下五尺之黃泥,用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等十種香料,研碎成粉末,混合在一起為泥土,鋪作道場的地基,地基上蓋一座八角形壇,周圍一丈六尺,壇中心放置一朵用金或銀或銅或木所造之蓮花,於花的中心置一個缽,缽中盛著八月裡的露水,在水中安置花葉。用八面圓形的鏡,圍繞著花缽並且向著八方而安置。又在鏡的外圍放置十六朵蓮花,並在蓮花之間放置十六個香爐,香爐中純燒沉香水,這樣香爐就不會生出火來。然後用十六個器皿盛載白牛的奶,這些白牛的奶就用來混和在各種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等做成十六個煎餅放在蓮花的外面,用來敬奉諸佛及各大菩薩。在壇的前面放置一個小火爐,每次吃飯的時候,或在半夜裡,拿出半升蜜糖,混和在酥餅裡,並拿一種兜樓婆香煎成的香水洒在炭上,然後將炭燒起來直至成為猛烈的火焰,將做成的蜜酥放在火爐中,直到沒有煙升起為止,這樣用來供養諸佛及諸菩薩。
- 在壇外四方遍懸幡花,壇內四壁懸掛十方如來及諸菩薩的形像。
- 在壇外壁上掛盧舍那、釋迦、彌勒、阿彌陀等佛及諸位大變化的觀音形像,並在這些像的左右兩邊掛護法金剛的像,又在門的左右兩邊安置帝釋梵王烏芻瑟摩、並藍地迦、諸軍荼利及毗俱胝等四位天王的形像。又用八面鏡子對著壇中的鏡面而掛於虛空,一面對一面,使這些鏡影重重疊疊地顯現出來。
- 在第一個七天裡,至誠的禮拜十方如來,各位大菩薩及阿羅漢等。每天六時繞壇念咒,專心行道,每一時辰中繞行一百零八遍。在第二個七天裡,一心一意地發菩薩願,不使參入雜念。在第三個七天裡,十二個時辰都一心持念佛般怛囉咒,直至第七日,十方如來同時出現,在鏡光交照處,得佛摩頂,立即得入三摩地。這樣,能使在末法修道的人,身心光明清淨如琉璃。
- 阿難!假若傳戒的本師及同會中十位比丘,其中有一人持戒不淨,那道場多不能成就。
- 從第三個七天後,安然端坐,如此經過壹百天,利根者若端坐不起,便證得須陀洹果,就算是身心未證得聖果,此人必然也自知成佛不謬。你問我如何建立道場就是這樣。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自從我出家以來,仗著佛陀憍愛,祇貪求多聞,所以未證得無為果,遭她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白,但身不自由,全靠文殊使我解脫。我雖然暗中得到如來神咒的助力,但卻未曾親身聽過,伏願佛陀大慈大悲再為我們宣說,挽救在會的修行人,及未來輪迴的眾生,聞佛密音而得身意解脫。
這時,會中大眾都一齊向佛頂禮,等著聆聽如來秘密章句。其時,在佛陀的肉髻中,涌現百寶光,光中現出千葉寶蓮花,花中坐著化身佛,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中都出十條恆河沙數那麼多的金剛密跡護法神,每位金剛都頂山、持杵,充滿於虛空,會中大眾仰觀,又驚怕又敬愛,並同求佛陀庇佑,一心聆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神咒全文省略)
- 阿難!這是佛頂光聚,純白無染的秘密,微妙章句,生出十方所有一切諸佛。
十方如來因此心咒而成就無上正遍知覺。
十方如來執此心咒,用以降伏諸魔及各外道。
十方如來用此心咒,坐在寶蓮花中,應現於無數國土。
十方如來借此心咒,在無數國土,轉大法輪。
十方如來持此心咒,能為十方眾生摩頂授記,或自己未證果者,也蒙十方諸佛授記。
十方如來依此心咒,為所有眾生拔除諸苦。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啞、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及所有大小諸苦,都同時解脫;其它如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飢渴貧窮等也皆應念銷散。
十方如來隨此心咒,於十方侍奉善知識,在四威儀中,得如意供養恆沙如來又於法會中,被推舉為大法王子。
十方如來行此心咒攝受有緣眾生,並令修小乘者,聞秘密藏而不生驚怖之心。
十方如來誦此心咒,成無上覺,坐菩提樹下,入大涅槃。
十方如來傳此心咒,在佛陀滅度之後,付囑住持佛法,大眾皆得嚴淨戒律。
- 我說這佛頂光聚,清淨無染之咒,由朝至晚,聲音不斷,字句亦無重疊,經過多劫,亦說此咒不盡,故名如來頂。
- 你們這些證有學位者,未出輪迴,若至誠發心,要得阿羅漢果,坐道場而不持此咒,欲使身心遠離魔事是不可能的。
- 阿難!各世界所有眾生,隨他們所居世界現有之樺皮貝葉,或素紙白氈,寫此咒放在香袋。假若此人心神不定,未能記憶誦讀,可帶於身上,或放在家中。則此人終其一生,不受各種毒害。
- 阿難!我今為你重說此咒為令所有眾生成就出世間智而得大無畏。在我圓寂之後,末法眾生,若有人能夠自己誦讀,或教他人誦讀,凡持誦此咒者,就不會受到火燒、水溺、或各種毒害。以至天龍鬼神、魔鬼妖精的惡咒都不能侵擾,而得入正定。所有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以及萬物之毒氣,入此人口,便化成甘露味。一切惡星,及各種鬼神,殘酷毒人,對這人也都不能生起惡念。另有諸護法如頻那夜迦(豬頭象鼻之類)及各惡鬼王和他們的眷屬等,都曾領受過佛陀的深恩而常守護此人。
- 阿難!這咒又常有八萬四千恆河沙數的金剛藏王菩薩,及其眷屬日夜護持。若有散亂心的眾生,雖非修三摩地,但用口唸心記,則金剛王便常隨護這善男子,何況對於決定發菩提心者,這些金剛藏王菩薩便會令此人發起神識即時記憶,八萬四千沙劫之事,並無疑惑。從第一劫至最後身(證羅漢果),世世都不生於藥叉、羅剎、富單那(殘疾鬼)、迦吒富單那(臭鬼)、鳩槃茶(厭魅鬼)、毗舍遮(吸精氣鬼)及各種餓鬼,或有形或無形,或有想或無想等惡趣。
- 此善男子,或讀誦,或書寫,或帶或藏,或用各色供養,則世世不生於貧窮下賤或不安樂之處。
- 這些眾生,就算自己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都賜與此人(實是自性功德)。這樣,就會於無數恆河沙劫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自心本有),如惡叉聚(水果名,三果一起)同處熏修,永不分散。所以,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得戒,未精進者精進,無智慧者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者成就齋戒。
- 阿難!這善男子,若在持此咒之前,曾犯禁戒,不論輕重,持咒之後破戒罪便一概消滅。就算喝酒及食五辛,和各種不淨的東西,一切諸佛、菩薩、護法金剛、天仙及鬼神等,都不認為此人犯過。若穿衣破爛不潔,或住或行,都如清淨一樣,就算不建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若持此咒,仍同入壇行道功德無異。
- 若犯五逆無間重罪,或有比丘、比丘尼犯四棄、八棄之罪(等於世上之死刑),誦讀此咒後,此重罪猶如猛風吹散聚沙,其罪即被消除,絲毫不留。
-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劫以來,一切輕重罪障,在前世來不及懺悔,若能誦讀或書寫此咒帶在身上,或安放於住處,如此所積業障,便如沸水鎔雪,不久便能證得無生法忍。
- 再者,阿難!如有女人不能生男育女,而希望懷孕,若能至誠憶念此咒,或帶在身上,便會生下福智雙全的兒女。若欲求長命者便得長命,求速得福報便得福報,其他欲求身命體力,也都獲得。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決不生於邊地下賤之處,又何況雜形之類!
- 阿難!若有國土、州縣、村莊等發生饑荒、疫病,或兵亂賊劫,以至其它危難等,將此咒貼於四方城門,或祭壇寺廟,並令國中眾生奉請此咒,誠意禮拜供養,令人民都佩帶身上或安藏於家中,則所有災難盡皆消滅。
- 阿難!國中各地眾生,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調順,五穀豐收,民眾安樂,各種惡星,變怪等災難都不會發生;人不夭折,枷鎖不著其身,日夜安睡,並無惡夢。
- 阿難!這娑婆世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為上首,其主又有八大惡星。能作種種形,出現世間生出種種災難,若有此咒,災難都會消除,有此咒的地方,結界十二由旬之內,各種災難都不能侵入。
- 如來宣示此咒是為保護未來初學的修行人,身心安然入三摩地,得大安穩。更無惡魔鬼神,及無始來冤家宿仇,陳業舊債來相惱害。
- 你及會中證無學位者和未來的修行人,依我壇場如法持戒,並遇清淨高僧作受戒主,於此咒心不生疑惑,此善男子,於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是妄語。
佛說完之後,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齊在佛前合掌向佛禮拜而白佛:如佛所說,我們必定保護此修菩提者。
當時,梵王帝釋及四大天王亦同時頂禮而白佛:若有如此之修行人,我輩必定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又有無量藥叉大將及各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等,也於佛前頂禮,誓願護持此人,令其菩提心速得圓滿。
又有無數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電伯等及年歲巡官和一切星宿的眷屬,也在會中頂禮白佛:我等亦保護這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又有無數山神海神、風神及一切居於水、陸、空之萬物精怪、風神王、無色界天等…同時頂禮白佛:我也保護此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那時,八萬四千恆河沙數金剛藏王菩薩在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世尊!我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的人。世尊!如此專心求正定的人,不論在道場與經行,或散心遊玩,我等徒眾常守衛此人,縱令魔王及大自在天,都不能隨便打擾,小鬼神則離開這善人十由旬外,若樂修禪定的小鬼神,就可以親近。世尊!若有惡魔及其眷屬要侵害這修行人,我用寶杵擊其腦袋碎如微塵,常令這人所作如願。
略解:
心即是咒,咒即是心,心與咒是不二的,所以就叫做心咒。修行的人欲依仗心咒的神力,首先要守持清淨戒,要把貪求的心念消除,即是要把自己正在誦咒時祈求之心念完全忘卻,能夠做到這地步才算做「心念清淨,純白無染」,方能達到心咒不二之處。祇有到這個階段,自性(即心咒)的妙用才能如經文所述發揮出來。若修行人不依照此法去實行的話,便會變成有害,所謂走火入魔是也!因為護法龍天祇對善良的人存心敬重,但卻會懲罰作惡之人。
阿難立即從座位站起,頂禮白佛:我輩愚鈍,貪好多聞,未求出離煩惱,今蒙佛慈悲教誨,得依正法修行,身心安樂,得大利益。世尊!若證得三摩提但未達到涅槃之果,如何才叫做乾慧之地呢?於四十四種心之階位,修行至那一位次才叫做入初地?如何方能稱為等覺菩薩?
說畢,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仰望聆聽佛的慈音。
當時,佛讚阿難:善哉!善哉!你們乃能普為大眾及末法眾生請我教導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凡夫至大涅槃的無上正法。你們現在注意聽,我為你們說。
阿難及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曰:阿難!你應知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沒有眾生世界。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是妄,滅妄是真,這就是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亦即是如來的兩種轉依稱號(轉妄覺成菩提,轉生滅為涅槃)。
- 阿難!你今欲修三摩地,直達如來大涅槃,首先要認識這眾生世界的兩種顛倒因,若顛倒不生,便是如來真三摩提了。
- 阿難!什麼是眾生顛倒呢?
- 由本性明心,性本明圓。因為執著性的圓明而生妄心,因妄心便生見執,從畢竟無,成究竟有。這能有所有,並沒有能因所因及能住所住之相,根本全無。由這無住而建立世界及眾生。
- 因為執著圓明,而生出虛妄,妄性本無自體,亦非有所依,今欲返回真,這欲真之心已非真的真如性了。不真而求返真,就成為「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輾轉發生,薰習成業,同業相感。因業感故,有生相與滅相,由此而成,眾生顛倒。
- 阿難!什麼是世界顛倒呢?
- 因能有所有而成分段妄生(分段生死如由人身轉畜身),因此建立為「界」(空間);由於執著能因所因,能住所住,不停地流轉變遷,就妄立為「世」(時間)。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及四方(東、西、南、北)互相和合,而變現十二類眾生。
- 是故世界因動而有聲,因聲而有色,因色而有香,因香而有觸,因觸而有味,因味而知法,這六種妄想混亂而為業性,此六塵相對,有與無區分成十二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或非有色、或非無色、或非有想或非無想,如此不停的輪轉。
一、 阿難!世界虛妄輪迴的現象,是由於流動顛倒,和合氣流而成八萬四千種飛沉亂想,故有卵生流轉國土,如魚、鳥、龜、蛇等充滿世間。
二、 雜染輪迴:是由於淫欲的顛倒和合滋液而生八萬四千種橫豎亂想,故有胎生流轉國土,如人、畜、龍、仙等充滿世間。
三、 執著輪迴:是由於趣向顛倒,和合濕煖而生八萬四千種翻覆亂想,故有濕生流轉國土,如各種蠢靈蠕動之類充滿世間。
四、 變易輪迴:是由於幻假顛倒,和合觸類而成八萬四千種新舊亂想,故有化生類流轉國土,如轉蛻飛行之類充滿世間。
五、 留礙輪迴,是由於障蔽顛倒,和合妄著而成八萬四千種精耀亂想,故有「有色類」流轉國土,如休咎(好壞預兆) 、精明妖怪之類,充滿世間。
六、 銷散輪迴:是由於迷惑顛倒,和合暗昧而成八萬四千種陰隱亂想,故有無色類流轉國土,如空散銷沉四空天、虛空神之類,充滿世間。
七、 罔象輪迴:是由於陰影顛倒,和合憶念而成八萬四千種潛結亂想,故有「有想類」流轉國土,如神、鬼、精靈之類,充滿世間。
八、 愚鈍輪迴:是由於癡呆顛倒,和合頑劣而成八萬四千種枯槁亂想,故有「無想類」流轉國土,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充滿世間。
九、 相待輪迴:是由於虛偽顛倒,和合污染而成八萬四千種因依亂想,故有「非有色類」流轉國土,如以蝦為目的各種水母之類,充滿世間。
十、 相引輪迴:是由於妄性顛倒,和合符咒而成八萬四千種呼召亂想,故有「非無色類」流轉國土,如咒詛厭生之類,充滿世間。
十一、 合妄輪迴:是由於罔象顛倒,和合怪異而成八萬四千種迴互亂想,故有「非有想類」流轉國土,如彼蒲盧(螟蛉)等以異質相成之類,充滿世間。
十二、 怨害輪迴:是由於殺害顛倒,和合怪念而成八萬四千種食父母亂想,故有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長成後,父母皆遭其食等殘酷惡鳥,流轉國土,充滿世間。這便是十二種類的眾生。
楞嚴經第八卷
- 阿難!每類眾生,各具十二種顛倒,猶如捏目見到空花。圓明真淨妙心,以顛倒而具足如此虛妄亂想。你今修證佛三摩提,對於本因所起的亂想,要立三漸次方能除滅。猶如要除去淨器中的毒蜜,必先用沸水雜灰香洗滌其器,然後盛載甘露。
- 如何名為三漸次?一者修習以除其助因;二者真修以刳其正性,(有淫欲才有性命,故名正性),三者精進以轉其現業。
(一) 什麼叫做助因呢?
- 阿難!世界十二類眾生,不能自我生存,須依四種食法來維持生命:就是人類的分段食,鬼神之觸食,四禪天的思食及四空天的識食。故此佛說眾生皆依食住維持生命。
- 阿難!所有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因此,求三摩提的眾生,須戒五種辛菜蔥蒜薤及「興渠」(興渠產於印度,根粗似蔓菁而白,其臭如蒜),這五辛若熟食則發淫心,生食則發恚心。因此世間食辛之人,縱能演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都會嫌其臭穢而遠離之﹔至於餓鬼會趁著他食用五辛之時而舐其唇吻,故常與鬼住,福德日消,絕無益處。
- 此食五辛的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及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卻現佛身來為說法,毀謗禁戒,鼓勵淫、怒、癡,這人命終便成為魔王眷屬,魔福享盡,就墮入無間地獄。
- 阿難!修菩提道之人,永斷五辛,就叫做增進修行的第一漸次。
(二) 什麼叫做正性呢?
- 阿難!如欲進入三摩地的眾生,首先要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食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 阿難!修行人若不斷淫殺而欲出三界是不可能的,當觀淫欲如毒蛇,如見怨賊。
- 先要守持聲聞戒的四棄與八棄,(等於世間死刑律),執身不動,然後行菩薩的清淨律儀,不起執心,禁戒才可以成就,於世間永不造相生(淫)相殺之業,又不行偷盜,則無相負累,也不須償還宿債。
- 此清淨人修三摩地,以父母所生之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神通廣大,可以周遊十方世界,宿命清淨,不遇艱險,這就叫做增進修行的第二漸次。
(三) 什麼叫做現業呢?
- 阿難!此持清淨禁戒人,心無貪淫不向外追逐六塵,因此自旋歸本心,不緣塵境,根無所寄,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則十方國土,皎然清淨如琉璃,心內如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此漸修,隨其所行,安立聖位,這就叫做增進修行的第三漸次。
- 阿難!這善男子,欲愛乾枯,根與境不相攀緣,現前報身,不再續生,執 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照耀十方世界,乾有其慧,所以叫做乾慧地。
十信
(一)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交接,即以此心,流入中道(不落二邊),啟發 圓妙之性,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叫做「信心住」。
略解:
貪欲初乾,未與如來法流交接,即是此心流入中道,不偏於空,不偏於假,亦不住於中道,由此起觀:空、假、中,三諦圓融,叫做圓妙,此處心識可能到達。當覺觀已成,由真發妙,契合圓理,便叫做妙圓,這裡心識不能到達。如中道要依真,則此妙非真; 由真發妙,才是真妙。
妙非真妙,故不能常住,中道純真,故妙能常住。妙既常住,則妄念無處可依。言’妙’是自覺不可思議,非言語所能表達,信自心之意甚堅,故曰信心住。
(二)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種不能阻礙。這樣以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而不會忘記,叫做念心住。
(三)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為用,無始習氣,通達精明,由精明進向真淨,名為精進心。
(四)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五) 執持智明,寂湛周遍,妙寂常凝,名定心住。
(六)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八) 保持本覺光明,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九) 心光綿密迥照,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於無為,不會遺失,名戒心住。
(十)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來去隨願,名願心住。
十住
(一) 阿難!此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發光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二) 心中發「明」,清淨如琉璃,內現精金,用前此之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 心地涉知,都得明白,遊履十方,沒有什麼阻礙,名修行住。
(四)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中陰與信心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五) 進入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 容貌如佛,心相也同,名正心住。
(七)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八)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九) 成形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 王子長成,猶如國王,將國事分委太子,行灌頂禮(長成之禮),名灌頂住。
十行
(一)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了,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隨順十方眾生, 名歡喜行。
(二) 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三)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四) 隨各類眾生而現身以度之,直至窮盡未來,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五) 各種法門,一切都適合,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六) 在同中顯現各種異象,於異象中,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七) 如此,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每微塵中,十方世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八) 現前種種,都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九)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十) 一切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十迴向
(一) 阿難!這善男子,神通具足,佛事已成,純潔精真,遠離各種錯誤,當度眾生時,滅除能度所度之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二)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離能壞則所壞必空,離’離相’則能空,所空必盡,而本覺不壞),名不壞迴向。
(三) 本覺湛然,此覺與佛覺齊等,名等一切佛迴向。
(四) 精真發「明」,心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五) 世界諸如來,互相涉入,得無障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棄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八)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兩種都不執著,名真如相迴向。
(九)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十) 德性圓滿成就,法界之量已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四加行
- 阿難!這善男子,已盡四十一級階位之清淨心,繼而成就四種妙圓加行:
(一) 即以佛覺,作為己心。猶如鑽火,欲燃其木,火將出而未出,名為煖地。
(二)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三)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正在忍耐中的人,非懷(似憶),非出(似忘),口難說出,名為忍地。
(四) 數量銷滅,「迷」「覺」於中道,二者均難立名目,名世第一地。
十地
(一) 阿難!這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四)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五)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八)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即以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等覺
如來逆流(返照與因地相應),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菩薩由眾生位順行至佛位),覺際入交,(修各法門至證悟之際,皆共交會於此),名為等覺。
妙覺
-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是覺始獲金剛心。由乾慧地開始,如是重重單複(註)共十二級位次,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 如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以奢摩他(止)及諸如來毗婆舍那(觀),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註:單複共十二級位次。
複有五位次,每位次分為十級,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及十地。
單有七位次,即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等覺及妙覺。
-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當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以何名此經,我及眾生,如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佛說是語已,阿難及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忽空,得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脩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或是眾生妄習生起?
-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說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墮無間地獄。
- 琉璃大王與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未死)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有定處嗎?或是自然,或各自造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從此分開,內分與外分。
-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智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下,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 若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則聰,情「幽」則鈍。
-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故無食無飲,經百千劫,挨餓受苦。
-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界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 循情妄造惡業,雖屬自招,於眾同分,共業之中,另有別業,每每各受其果。
- 阿難!此等皆是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 云何十因?
-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接觸),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燃,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 二者,貪習交計(計較),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汲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寒冷地獄)。是故十方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 三者,慢習交陵(欺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口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 四者,瞋習交衝(衝擊),發於相忤(對抗),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銊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閹)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 五者,詐習交誘(引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不停)。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槌棒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 六者,誑習交欺(欺詐),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放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礫、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 八者,見習交明(聰明者著於見執),如薩迦耶(共五種惡見)、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意見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常相見(怨憎會)。二習相交,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偏執,如臨毒壑。
- 九者,枉習交加,(冤枉)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爭,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 云何六報?
- 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見明,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見暗,寂然不見,生無量恐。
如此「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紫燄;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紛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沉沒。
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雷為吼,注息則能為惡毒氣;注見,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濃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責為詰,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踊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
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石,擊碎身體。
-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燄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
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燃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矛,驅入城門,進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
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入地獄之道)、為廳為案(閻羅王判罪);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倳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於地,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慌,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
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嚐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 阿難!是名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六根均造業),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所作兼境兼根,這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這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 由是眾生,別做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均由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破壞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燃,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厲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成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成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 阿難!這些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原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 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即為預報不祥之鳥類)。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
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
衰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感應)類。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頂報吉祥)一切諸類。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貓狗)。
-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 如汝所言,寶連香、琉璃王及善星比丘等,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成業。
-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償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值。
-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時高時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文類。
彼休徵者,類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酬畢,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 阿難!復有人界眾生,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成十種仙:
(一)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二)堅固草本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三)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四)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五)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六)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七)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八)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九)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十)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尚留我執之證)圓成,名絕行仙。
-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慾界
(一)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二) 於已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淨,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三)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四)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五)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六)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楞嚴經第九卷
色界
初禪:
1。阿難!世間一切,修心的人,不藉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或行或坐,想念都無,愛染不生,不留欲界,此人應念,身為梵天之伴侶,此類名為梵眾天。(梵=清淨)
2。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此人應時,能行梵德,此類名為梵輔天。
3。身心妙圓,威儀不缺,禁戒清淨,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此類名為大梵天。
-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二禪:
1。其次,梵天統領梵眾,梵行圓滿,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2。光明相映,照耀無盡,遍十方界,皆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3。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出清淨教化,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慮,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心中清淨,粗漏已伏, 名為二禪。
三禪:
1。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以音聲顯示妙理,發為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2。「淨空」之境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3。世界與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境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滿具歡喜,名為三禪。
四禪:
1。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知「樂」非常住,久後必壞,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2。捨心圓融,勝解清淨,得妙隨順,窮未來際,福性無礙,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3。阿難!從此天界,有二歧路,若於心具足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4。若於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不動,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現,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 阿難!此四勝流,世間一切,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其有所得之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五「不還」天:
-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同時滅盡其以下各界中九品習氣,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1。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2。放捨自在,沒有能所,心無對待,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3。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一切塵象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4。妙見現前,鑄造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5。色塵從紛擾,乃至究竟不動,窮盡色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 阿難!此不還天,其他四襌四位天王,只有欽聞,不能觀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隱有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 阿難!此十八天,雖色欲脫盡,而未脫色身,故未盡「形累」,自此以上,名為色界。
無色界
- 阿難!從色界頂之間,復分二種歧路,一者:若於捨心,發現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二者:若於捨心,厭捨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 諸礙既銷,「無礙」不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與半分微細之末那識,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 空與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無處可至,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 用不動之識性,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 從此處以窮其空,而不盡空理,若從不還天聖道而窮究,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定性聲聞);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於有漏,不聞正法,便入輪迴。
-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都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進,趨向聖倫,所修行路。
- 阿難!此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無色身),從此至終,名無色界。此皆不了覺明妙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而妄隨七趣升沉,補特伽羅(胎、卵、濕、化)各從其類。
- 復次,阿難,此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1)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從卵而生,屬於鬼類;(2)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屬於人類;(3)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大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王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而生,屬於天類;(4)另有一種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生,屬於畜生類。
-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至修羅,精研七類,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隨業受生,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有,只是虛妄,更無根緒。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若反此三種,則又生出三種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類,「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其「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為何能有殺盜淫之事。
- 阿難!不斷三業,則各各有私。因各各有私,則眾私同分,非無定處,其實自妄發生,無端起妄,無可追究,你發願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如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煩惱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加倍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你妄自造,非菩提之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當時,如來將下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紫金之身,再倚寶几,而普告大眾及阿難:汝等緣覺聲聞之有學位者,今日迴心,向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但你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若魔境現前,汝不能識,則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被陰魔、天魔,或鬼神,及魑魅等所著,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其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之無聞比丘,妄言證聖,於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你應諦聽,我今為你,仔細分別。時阿難起立,並會中同證有學位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五陰魔
佛告阿難及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眾生,本覺妙明,圓覺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你妄想,迷理造罪,因癡愛發生迷頑,迷遍虛空,故有空性;執迷不化解,故有世界生。從此十方微塵國土,未證無漏者,皆由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你心內,猶如片雲,在太空中,況諸世界,在虛空之內呢?所以,你等如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悉皆銷殞,為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震裂!
- 汝輩修禪,入三摩地,則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暢,當處湛然,一切魔王鬼神,及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震塌,其間水陸飛騰眾生,無不驚怖;但凡夫昏昧,卻不覺變遷。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通」未證,而戀此塵勞,如何讓你摧裂其所居之處?
- 因此鬼神,天魔,魍魎,妖精,於你入定時,都來惱你。然而,諸魔雖有大怒,彼在塵勞內,你在妙覺中,彼等神通,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你如沸湯,彼如堅冰,你的煖氣接近堅冰立刻銷溶,彼等要成就破亂,雖徒恃神力,但只屬客塵。你心中五陰主人若迷,客才得施其便,若主人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你何。當你禪那,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暗」自銷殞,如何尚敢,擾亂禪定?
-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你阿難,必為魔子,成為魔人,如摩登伽之眇劣,彼唯咒你,破佛律儀,於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幸你心清淨,故尚未淪溺,彼若能墮你寶覺全身,則你如宰臣家財產,忽遭國王藉沒,輾轉流落,無可哀救。
(一)色陰魔
- 阿難當知,你坐道場,應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處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然,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但觀其所由,乃以堅固妄想為本(註)。
1。阿難!當在參究妙明時,忘其四大,少頃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超越)前塵之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2。若以此心,參究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損,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3。又以此心,內外參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演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4。又以此心,澄清皎徹,內明發光,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都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坐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照遍各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5。又以此心,參究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十方虛空,忽然成七寶色,以至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6。又以此心,參究澄徹,精光不亂,忽然半夜,於暗室內,見種種物,如同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7。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斬,曾無所覺,而且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變,排四大性,由雜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則受群邪。
註:堅固妄想和劫濁:色陰為何稱為「堅固妄想」?因為由父母的妄想和自身的妄想交結而成此堅固色身。所以叫做堅固妄想。由色陰和知見交爭,依此出生執實知見,所以叫做劫濁。
8。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十方大地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充滿。又見恆沙諸佛,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上觀天宮,下見地獄,得無障礙,此名凝想,欣厭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9。又以此心,參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處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10。又以此心,參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頃刻之間,無端出現,種種變遷,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二)受陰魔
-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術停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是以「虛明妄想」為本。(註)
1。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但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憫,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摧抑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2。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胕,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3。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中途迷路,迴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且以此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攝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註:虛明妄想及見濁:受陰為何稱為「虛明妄想」?因虛則能受,明則能認,如影像現於明鏡,若依本體,虛明乃是佛心,為何說是妄想?因若起一念執著,要求證得,就立刻給受陰遮住,所以叫做虛明妄想。見濁是由於承受諸境的知見,互相交爭,依此而生出執著的知見,所以叫做見濁。
4。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疑已心,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5。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前後),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6。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清淨中,心安穩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7。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然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看輕智高於己者)等等,同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氈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8。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自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9。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忽然起念,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之前,飲酒食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切俱空,破佛律儀,誤人入罪,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10。又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人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胕,一向說欲,為菩提道,教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必從淪墮。
-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應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三)想陰魔
-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睡熟夢語,此人雖則,自無所知,其言卻俱,音韻倫次,令不睡者,皆悟其語,此處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期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是以融通妄想為本。(註)
1。阿難!在禪定中,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著魔,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與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2。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3。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密,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知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與彼聽法之人,心念移易,外無變遷,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或得宿命,或他心通,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註:融通妄想及煩惱濁:想陰為何稱為融通妄想?由「想」能融通變化,令心逐境,令境逐心,因心執「融通」,未得化解,所以魔才得乘其所執而迷惑他,故叫做融通妄想。
一切煩惱,都由想念而有,因此生出執實知見,所以叫做煩惱濁。
4。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攬物性始終變化,其心精爽,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知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本,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佩服。如是人等,認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之肉身,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本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此輩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5。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感應,周流參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知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願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令其座下,各各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其心親近,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此誑語,遺失本心。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6。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已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寂,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眾,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另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佩,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徒加精苦,誹謗比丘,謾罵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7。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已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眾,有明月珠藏於地下,照耀其處,令諸聽者,得未曾有,或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日餐一麻一麥,魔力持故,其形肥充。誹謗比丘,謾罵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有隨其後者,往往發見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8。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已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以手,執住火光,復以火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聽眾頭頂,火光皆長數尺,既不焚燒,亦無熱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戶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身著白衣,自言是佛,受比丘禮,誹謗禪律,謾罵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又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戒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是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腐,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9。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理,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已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壇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說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離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0。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已是著魔,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壽,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返無礙,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在一宅中,東壁西壁,相隔數步,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我子,我生諸佛,我造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發心者則護持正法),利其虛明,食彼精氣,其修行人,或不因師,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好獨言,聽若妖魅,其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阿難當知,此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嘆淫欲,破佛律儀,為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楞嚴經第十卷
(四)行陰魔
-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睡醒如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對前塵影事,心無所重,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舊習了然,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顯露,見十方眾生,盡十二類,雖未通其各類頭緒,卻同源出生,猶如野馬之浮塵,熠熠清擾,即是五根樞穴,名為「行陰」區宇,但此「行陰」本不紛擾,其流轉不停,是由多生習氣,若此性返入湛寂,習氣清淨,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眾生濁,但觀其所由,是以「幽隱妄想」為本(註)(行陰流轉微細,動如不動,所以叫做「幽隱」)。
1。阿難當知,於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究各類生滅之根本,觀察其根本而起心計度者,此人墮入「二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此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見有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卻冥無所觀,便作是解:十方世間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此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鴉)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也都如此,而我本來不見菩提,為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即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2。於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墮入「四遍(執)常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本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執以為「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根元,此四大本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恆,不曾散失,執以為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依末那識之執受性,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雖有輪迴,本來常住,終不失本性,執以為常。
註:幽隱妄想與眾生濁:行陰為何稱為幽隱妄想?因為行陰的妄想,幽閑隱秘,很難發覺,所以叫做「幽隱妄想」。
眾生濁是因生滅不停,業報常流轉,輪迴成各種眾生,依此生出執實知見,所以叫做「眾生濁」。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計度,執以為常,由此執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即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3。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墮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由是計度,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而我心性,卻是永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二者:是人不自觀其心,而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者,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4。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註)中,起計度者,是人墮入「四有邊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滅根元,流轉不停,計過去及未來者,名為「有邊」,執「心」相續,名為「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內,則見有眾生,八萬劫外,則寂無見聞,無見聞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卻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認為一切眾生,於一身之中,皆半生半滅,以至世界一切所有,都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之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5。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墮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根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所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有所間斷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相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則同,以心各觀則異,故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問者,不知所措,而遺失章句。
註:分位:論常、無常,說性則屬於「見分」;論邊、無邊,說分位,則屬於「相分」。
依四種有邊論,說分位:一是三際分位,二是見聞分位,三是人我分位,四是生滅分位,都被滯於行陰分位,而生出妄心計度。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有」,除有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不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五外道,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6。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之生滅流,生計度者,是人墮入死後有相心顛倒論。或自固其色身,說「色」是我,或見我圓融,含遍各國土,說我有「色」,或見過去因緣隨我輪迴,說「色」屬我,或我依行陰而相續,說我在「色」等…,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或畢竟菩提,煩惱和菩提兩性並驅,並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7。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前除滅色受想三陰中,生計度者,是人墮入死後無相心顛倒論。彼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現前形質,猶不可得,何況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此勘校死後無相。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計度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入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8。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陰」仍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墮入死後俱非心顛倒論。色受想三陰中,見「有」「非有」,行陰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成「八俱非相」,隨一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9。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註),生計度者,是人墮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處,現前銷滅,滅已無復,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10。又三摩提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註),生計度者,是人墮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雙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有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此即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分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註:後後無:因前見此行陰而無受想,後見行陰也沒有,以前見死後無相,是只說生滅一處而已,今追究起來,有七處滅盡不復生;身滅屬於欲界,包括天界和人界,色欲滅屬初禪,苦滅屬二禪,極樂滅屬三禪,極捨滅屬四禪,雖只說五處滅,其實包括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和「無所有處」,共有七處滅,此是落於無想天外道,好像無聞比丘同一斷見,自說證果,不再受生,所以立「死後七斷滅論」。
註:後後有:上文已說「後後無」,現在為何又說「後後有」呢?因為此紛擾之生滅根元未滅,因未到寂滅處,而妄見滅處有所證,所以又說「後後有」。因為行陰得到剎那暫停,圓明之性少露,便認為無生滅,就是涅槃,由此計度而成五處涅槃。
註:顛倒妄想與命濁:識陰為何稱為顛倒妄想?因執罔象虛無,罔則好像是空,象則好像是有,似有似空,反成虛無。
虛無是真如之體,它不生不滅,今有罔象是第八識生滅的幻影,若依真如,就叫做正覺,若依第八識,則叫做妄覺。因執此罔象虛無,所以成為顛倒妄想。
生命是由於呼吸,體溫和意識三種合和而成,依此而生出執實知見,所以叫做命濁。
(五)識陰魔
-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忽然墮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根元,觀根而執元,諸類各不相到,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祕,此即名為識陰區宇。
- 若於同中,藉禪定銷磨六根,依見聞互通處,開合成就,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身心,內外明徹如琉璃,名識陰盡,此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是以罔象虛無顛倒妄想為本。
1。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開合互用,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互通,能入識陰根元,若於所歸處,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外道娑毗伽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2。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攬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註),與魔民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偏圓種。
3。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滅性,亦迷現前生滅,安住於沈迷處,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與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4。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偏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偏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與婆吒、霰尼二種外道,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5。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融,發生一切: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與迦葉波,並婆羅門諸外道,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人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6。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無,以虛無滅除各種造化,即以永滅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以無歸為歸),與無想天中諸舜若多(虛空神)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執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7。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註),諸阿斯陀(無人相等),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註:能非能:執我能生一切眾生(能為心),但事實則無此能力(能事果)。
8。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各類命根,互相融通,於「識陰」中,卻留塵勞,恐其命根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化出許多珍寶和美女,以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以無真為真),與他化天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9。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識陰」的根元,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10。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與諸緣覺及獨覺,不迴心向大乘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立冥合圓覺心,成湛明果(註),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執其「圓」而不能(化解)。
-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以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而聲聞緣覺,則不成增進。
-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執其知見成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至終,不遭歧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證無上道。
註:貪非貪:身本無常,不可貪著,今起心執實,貪求長壽,所以叫做「貪非貪」。
註:立圓覺心,成湛明果:立其覺為「圓明」,以為「圓」則滯於「圓」,以為「明」則滯於「明」。是「明」則不迷於因果感應,是「圓」則不於入寂滅處便休,由於追究深妙,深而又深,不落於有,妙而更妙,不落於無,便於非有非無處,即立不生不滅之涅槃,固執而不能化解,所以不再前進,成為「定性辟支」。
-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出真智,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以至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是過去諸佛世尊,於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若魔境現前,汝能認識,則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雖下劣也能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聞說法,卻樂修三昧,汝恐其入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行,最後垂範。
阿難聞佛示誨,即從座起,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以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淨心目,並為末世一切眾生,作為將來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身非想,則不能來,即此色身,乃由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軟,由因受心,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 由汝念想,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相,心生形取,與念相應,醒即想心,睡為諸夢,則汝念想,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 造化之理不住,任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所覺。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心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何時得滅?故汝現前,見聞覺知,中串習幾(與微細習氣和合),則成罔象虛無之「湛了」性,名為第五微細顛倒妄想。
- 阿難!如是五陰,成五妄想。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略解:前此阿難問五陰到何處為邊際,在此,佛詳細解釋,有原因,有邊際,由淺入深:色不自色,因空顯色,故色與空,是色陰的邊際;受不自受,因觸有受,故觸及離,是受陰的邊際;想不是想,因記憶叫做想,故記與忘是想陰的邊際;行不是行,因生滅不停,才叫做行,故生與滅是行陰的邊際;識稱為「湛了」(澄寂清澈),是已滅「生滅」,識性進入澄寂的根源,而合於「湛了」,有入有合,即是識陰的邊際。
因「湛入」是識陰,「湛出」是行陰,真性不叫做湛入,是因為遍滿法界,所以沒有出入,今湛入漸進,以至入無所入,即到不生滅之地。
-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你對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之後,才可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自生深厭,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汝意云何?此人之施佛因緣,得福多否?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何況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犯四重,十波羅夷之罪,瞬息即墮,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地獄,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後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略解:依上一段說,犯了四重、十波羅夷,是極惡之罪,應受極苦的果報,以至窮盡一切無間地獄。犯此極重罪的人,為何只需用一念,將此法門,開示給末世後學眾生,就能立刻消滅罪障,變地獄苦因為安樂國?如果實在是這樣,豈不是沒有因果?若讀者對此事誤解,就會認為造極惡的罪也不怕,只需要會說法,就算是多大的罪,也會應念消除而得到無窮的福報。
證道歌說:『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仍需還宿債。』了是了悟,即是在開眼的夢中醒來,則夢中的業報,就會自動消滅,如未了悟,則仍要受夢中的業報,不能立刻消除。
今說一念將此法門,開示給末世後學,能應念消滅罪障,變地獄苦因成安樂國,那是暗指了悟的人,才可能業障立消,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讀者還要自己仔細詳審才是。
-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等,所有在會大眾,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