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意 元代惟則禪師 提唱 釋惟力 編輯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意

題解:

大方廣是超越數量

大是體性包含一切

方廣是業用遍一切處

佛是覺果圓滿

華喻萬行開敷

嚴喻成就眾生的莊嚴大法

經是貫穿一切法

大方廣是所證之法 佛是能證之人

華嚴二字,喻佛於因地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名華嚴。

因華嚴經原文太長,世人難讀、難信、難解、難行、難證,故摘錄要旨希望謮者能減少上述各種困難,而轉成容易。

惟則禪師,為元朝人,乃臨濟宗第十九代祖師,亦是中峰禪師之嫡子也。師之語錄著作,在續藏經第一百二十二冊。

要旨

華嚴經八十一卷分作四分,謂信、解、行、證:最初十一卷為眾生開發信門,其次四十一卷為眾生開發解門,其次七卷為眾生開發行門,又其次二十一卷為眾生開發證門,所詮之義,不出五周、六相、四法界、十玄門。

五周者:總括華嚴所詮義理有五周之因果也。

一、所信因果,

二、差別因果,

三、平等因果,

四、成行因果,

五、證入因果。 (總見疏鈔玄談八)

六相者:總、別、同、異、成、壞。

就凡夫所見之事相上來說,事和相各各隔別不同,不具六相。若就聖人所見來說,則諸法的體性,於每一事、每一相中,皆見六相具足圓融。因為六相圓融,所以諸法即是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亦名法界的一真法界無盡。萬法圓融之理依六相而證驗,此理是出於本經初地十大願中第四願之文,亦是華嚴宗二祖至相大師所建立,一家之大法門也。

(一)    總相者:一含多義(多種功能),譬如人身具眼耳鼻舌等諸根而成一體。

(二)    別相者:功能各別而非一,譬如身雖為一而眼耳等諸根各各不同。

此總、別二相是一身與諸根相對的平等、差別之義(五周因果)。

(三)    同相者:雖有多種功能而不相牴觸,各各不同而含一總之義,如眼耳等諸根,都在一身,而非他物。

(四)    異相者:多義相對,形類各異,如眼耳等之相貎各異。

此同、異二相是諸根相對中顯示平等與差別之義。

(五)    成相者:多義正在緣起而成一總體,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

(六)    壞相者:多義各住自相無變更,如諸根各住自位而各自為用。

此成、壞二相依同異二相,而顯示總、別二相之果,與平等、差別之義。

又此六相依體、相、用,分成平等、差別之義。列表如下:

一切諸法

用   相    體

壞  成 異  同 別  總

相  相 相  相 相  相

差    平

別    等

門    門

四法界

(一)    事法界:眾生的色法與心法一一差別,各有界限分隔,故名事法界。

(二)    理法界:眾生的色法與心法雖有差別,卻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三)    理事無礙法界:理因事而顯,事攬理而成,事理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四)    事事無礙法界:一切事物的界限與分隔,與法性融通,一多相印,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見大明法數一三)

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

十玄門由華嚴宗所建立,以顯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通達此義則可入華嚴經之玄海,故曰玄門。又此十門互相為緣而起他,故曰緣起。

(一)    同時具足相應門:於一法中同時具足一切法,各法彼此相輔而行。

(二)    廣狹自在無礙門:由一心而生萬法為廣,攝萬法而歸一心為狹,或廣或狹,自在無礙。

(三)    一多相容不同門:一法容納多法,多法在一法中,各法不同而同,同而不同。

(四)    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切法皆由心造,本無差別,故彼法即此法,此法即彼法,彼此相即。

(五)    隱密顯了俱成門:諸佛言教或隱或顯,皆為成就眾生。

(六)    微細相容安立門:一切諸法雖微細至無形無相,都能互相容納,互相安立。

(七)    因陀羅網法界門:因陀羅網乃帝釋天之寶網,其網線珠玉交絡,以喻萬物交絡,互相涉入,重重無盡。

(八)    託事顯法生解門:假借事物設喻以顯示正法,讓眾生容易生起信解。

(九)    十世隔法異成門:古今遠隔多劫,雖法法差異,而因果互相資助,故萬法各得成就。

(十)    主伴(能所)圓明具德門:雖立能所而圓融明妙,超越能所,一切功德,本自具足。

諸法何故事事無礙?

(一)    唯心所現故,諸法本無差異,只因如來藏心緣起而成差別法,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

(二)    法性無定故,只是如來藏心的緣起法,原無一定的自性。

(三)    因為彼此都是緣起之法,沒有單獨個體,須由他法互為因緣而成。

(四)    法性融通故,事物亦融通如法性。

(五)    如幻夢故,諸法無實,如幻夢。故有可和融之理。

(六)    如影像故,諸法緣起於一心界而無實,如鏡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

以上六項因由,本具融通之理,是依據諸法如如的德相而言;

以下四種,是依業用之無礙而說:

(七)    因無限故,菩薩修無限的因,必得業用無礙的果。

(八)    佛證窮故,因為佛證真性至窮極,故業用亦如實性無礙。

(九)    深定用故,禪定力的妙用無礙,故業用亦無礙。

(十)    自性神通解脫故,自性神通力用不可思議,離萬法之羈束而自在,故業用亦無礙。

這叫做事事無礙法界。若證得事事無礙法界,則一切皆是自家事,亦名一真法界。

但如今滿世間人皆不知有自家的事,因為不知,所以不肯相信;因此不信,所以不能行,將一生沉浸於富貴功名中、於酒色財氣上,有何成就?明知離死之日不遠,猶自不肯回頭,實可悲憫﹗

一真法界,含容無邊法界,十種玄門,總攝無量法門,即事即理,即性即相,即偽即真,即因即果,即主即伴,即能即所,即聖即凡,即多即一,即正報即依報,如帝釋之網,現一切事,如香水海,處處含容,非神通使然,法性本來如是,迷之者觸途成滯,悟之者當處全彰。這是華嚴圓頓空無自性之談,也是世尊七處九會講解之經也。

七處九會者:(一)菩提場,(二)普光明殿,(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天,(七)及(八)重會於普光明殿,(九)逝多林也。

-     第一會說如來依報正報,

-     第二會說十信,

-     第三會說十住,

-     第四會說十行,

-     第五會說十迴向,

-     第六會說十地,

-     第七會說等覺與妙覺。

如上七會是次第而說:叫做「行布法門」。

= 第八及第九兩會:普慧菩薩提出二百問,普賢菩薩答覆二千回。凡說一法,則一切法總括在內,叫做「圓融法門」。「行布」如桃李,先花後果,「圓融」如蓮花,花果同時。

「圓融」又有二義:因包括果海,果貫徹因源。

-     因包括果海者,舉十信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都包含在內。

-     果貫徹因源者,舉等覺妙覺時,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皆貫徹其中。

故此,說「行布」則性相差別,說「圓融」則性相無礙;相乃性的相,所以行布不礙圓融;性乃相之性,所以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不礙行布故一即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無量即一。

無量即一則圓通隱隱,一即無量則涉入重重。如是九會,共成八十一卷之經。

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諸人還見麼?若是見得,便見盡虛空遍法界,無盡光明功德如來藏法身,現在這裡﹔微塵數佛剎菩薩海會亦在這裡﹔微塵數諸善知識、天龍八部亦在這裡﹔微塵數佛剎寶座、寶床、寶蓮華、寶瓔珞、寶網、寶帳、寶樹亦在這裡﹔問句答句、圓融行布亦在這裡﹔信解行證亦在這裡;彌勒彈指開樓閣門,亦在這裡﹔文殊伸手摩善財頂,亦在這裡﹔乃至五周、六相、十玄門、四法界都在這裡。此豈不是當處全彰了嗎?

經云:「毗盧華藏莊嚴海,遍在一切處;大方廣佛華嚴經,遍該一切華藏海」。既遍一切處,且道牛欄馬廄、酒肆淫坊、刀山劍樹、鑊湯爐炭等穢惡境界,又向何處安著?既無安著處,便將鑊湯、爐炭、刀山、劍樹,喚作華藏海得麼?若不喚作華藏海,則不可謂之遍一切處也。

華嚴經既遍該一切法,且道鬼哭神號、風聲水響、雞鳴狗吠等穢惡聲音,又向何處分別?既無分別處,便將雞鳴狗吠、風聲水響、喚作華藏經,可以麼?若不喚作華藏經,則不可謂之遍該一切法也。諸位向這裡指點不出,山僧今日為諸位指點吧。

無量數世界鐵圍山、無量數解脫菩提場、無量數摩尼寶光聚、無量數宮殿樓閣雲、無量數蓮花獅子座、無量數變化莊嚴身、無量數國城善知識,即今在這拂子頭上顯露了也!

教主毗盧遮那佛所說,普賢菩薩所說,文殊菩薩所說,七處九會諸菩薩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發大心眾生、天龍八部等眾會所說;地神說、水神說、風神說、山林神、道場神等所說;寶網說、塵說、剎說、熾然說,即今向拄杖腳底舉揚了也。

且道拄杖與拂子,因甚如此奇特?若知他奇特處,便知他變現融通處;若知他變現融通處,便知他遍在一切處、遍該一切法也。這麼知得,方知鬼哭神號、風聲水響、雞鳴狗吠等,無一法不是華嚴經也;牛欄馬廄、酒肆淫坊、刀山劍樹等,無一處不是華嚴海也。

此心未了,則名相萬殊﹔此心既了,則體用一致。

所以云:了心三昧妙如是,不是了心人不知。

有大經卷在一塵中,有智人破此塵出大經卷。若見得這大經卷,那八十一卷經都成廢紙;真善知識不離自家,道在己求,不從他覓。若見得這善知識,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路傍人。

你若未能這麼承當,卻又不許等閒放過八十一卷經,必須有始有終,從頭讀去﹔五十三位善知識,不妨逐位參來。所以經云:善知識者,長諸善根﹔善知識者,是功德處﹔善知識者,不染世法﹔善知識者,不受諸惡﹔善知識者,照明法界﹔善知識者,長菩薩身。又云:見善知識者,破障礙山﹔見善知識者,入大悲海,救護眾生﹔見善知識者,得智慧光,普照法界。

又云:由親近善知識,能勇猛勤修道﹔由親近善知識,能於一微塵中說法而聲遍法界﹔由親近善知識,能於念念中行菩薩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善哉﹗善哉﹗善知識有如是利益。雖然如是,要見善知識,須有大因緣。有因緣者,千里相逢﹔無因緣者,當面錯過。

所以云:優缽曇花(三千年一現)容易見,大善知識最難逢。

此語豈欺人哉﹗

本經有二偈可代表全部華嚴經:

第一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世出世間,聖凡境界,只此一偈包括無餘。所言“法界”者,共四聖六凡,合成十法界。

如是十法界,本無自體,本無自性,亦無自種,亦無自根(源),皆惟一心之所造也。

所言者,如太虛空,本來清淨,本來廓徹﹔無方所、無形狀,不滅不生,不動不變,那為什麼卻說是唯心造呢?原夫此心雖曰不變,而亦隨緣,隨緣故能造。隨緣者,因一念瞥生,或因外境相觸,內外感應,名曰因緣。有因緣便成法界。今以喻明之:

心如水,法界如波,當其水體本靜之時,湛湛澄澄,不搖不動,及其偶遇風吹,則千波萬浪,隨其所觸而生。是故水能造波,波因水而有;心能造法界,法界因心而有。

故此,一乘任運,萬德莊嚴者,是諸佛的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者,是菩薩的法界;執於因緣,證偏空理者,是緣覺的法界;功成四諦,證小湼槃者,是聲聞的法界;廣修善戒,作有漏因者,是天道的法界;愛染不息,亦好修善緣者,是人道的法界;好勝心切,常懷瞋鬥者,是修羅的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者,是餓鬼的法界;貪欲不息,痴想橫生者,是畜生的法界;造十習惡因,受六根交報者,是地獄的法界。

總而言之,無邊世界,依此心而變造,日月星辰,依此心而運行。一切眾生所迷,迷此心也;三乘聖賢所悟,悟此心也;大藏經典所開導,開導此心也;歷代祖師所指示,指示此心也。三觀觀此心,單傳傳此心,累劫而修修此心,歷位而證證此心。良由此心隨緣變造,故有十法界。若能一心不生,了悟了證,則種種法界隨其所了而空。因此,十習既斷,六根受報不生,則地獄之心了也;欲貪既斷,癡想不生,畜生之心了也;愛見既斷,慳貪不生,餓鬼之心了也;好勝心既斷,瞋鬥不生,修羅之心了也;愛染既斷,正念現前,人道之心了也;捨有漏因,修無漏業,天道之心了也;不執四諦,不守真空,聲聞之心了也;不執因緣,回心入大(乘),緣覺之心了也;六度功成,頓超地位,菩薩之心了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諸佛之心了也。

然則心如何了?

來果禪師說:由散心而多心,由多心而少心,由少心而一心,由一心而無心,由無心而了心。

只須參句話頭,種種心皆可以了。

第二偈: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意譯: 若人欲識佛境界,意根清淨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執著,令心所向皆無礙。

什麼是佛境界?空與有互相配合,理事無礙,一即多,多即一;大小互相容納,是佛的境界。由此觀之,一微塵、一滴水,乃至微塵數佛剎華藏海,皆是佛境界。但是諸人,舉手所指,縱目所觀上是天,下是地,運而行者謂之日月,列而布者謂之星辰,靜而住者謂之山,動而流者謂之水,有情者謂之人,無情者謂之物。卻將眼前的佛境界,當面不識,豈不大可憐愍﹗是什麼原因?無他,只是諸人意根下不曾清淨,故有種種妄想。既有妄想,即生起分別;既有分別,即滯於名相。既為名相所拘,於是見天只是天,見地只是地,見山水只是山水,見人物只是人物。又於名相中,妄生種種執著,執著山水人物,又於執著中,生種種障礙,如被色聲香味所礙,被山水人物森羅萬象之所礙。既然所向皆礙,要見佛境界便難上加難。

雖然如此,你若真的要見也不難,只要將種種妄想、執著、障礙回轉自性,直教意根下清淨如虛空,向頂門上豁開正眼(參悟)洞照世間。至此,則天是佛境界,地也是佛境界;日月星辰,山水人物,一塵一滴,乃至微塵數佛剎世界,無一不是佛境界也。當此之時,就連妄想、執著、障礙、都是佛境界。

如是境界,非有非空,非理非事,非一非多,非大非小,非迷非悟,非修非證,喚作佛境界亦得,不喚作佛境界亦得。如是微妙不可說,如是圓融不可說,如是自在無礙不可說,如是證悟解脫不可說,如是功德利益不可說,是名不可說又不可說的佛境界也。諸人於佛境界還曾親到也無?若未親到,更聽我從頭說破:

若人欲識佛境界(頭上安頭)

意根清淨如虛空(誰曾污染)

遠離妄想及執取(撥波求水)

令心所向皆無礙(滿目青山)

說破了也,不得錯會﹗

世尊昔在法菩提場中,初成正覺,嘆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佛陀已將所證盡情吩咐了也,諸人現在菩提場中,人人頭戴虛空,腳踏實地,何故卻不成正覺?菩提大心未發也。

迷則菩提為妄想,

悟則妄想是菩提。

欲成正覺者,須發菩提心。故經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猶如園林,能讓眾生於中遊戲,受法樂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濟助一切諸貧乏溫飽故。善哉善哉﹗菩提心乃有如是之功德也。

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若不修,菩提心即成虛發,豈不見善財童子,每參一位善知識必說:「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尚未知怎樣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此乃善財發心修行之樣子也。由是可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等於不聞,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毗盧遮那清淨法身,藏在一毛孔裡﹔普賢菩薩的行願海,散在百草頭邊。雖在一毛孔,分明拄地撐天﹔雖在百草頭,畢竟掃踪滅跡。

諸人要見一毛孔麼?

- 竪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

要見百草頭麼?

- 石火電光,不容眨眼。

有時一毛孔吞卻百草頭,有時百草頭現出一毛孔;有時一毛孔即是百草頭,有時百草頭即是一毛孔,直使遮那、普賢混作一片,大地眾生尋覓不著、挨身不入,用力不到,踏腳不牢。既無定體,亦無定名;有時喚作一真法界,有時喚作大光明藏;有時喚作法菩提場,有時喚作妙莊嚴城;有時喚作六相義,有時喚作十玄門。或稱暗號子,或曰本來人;乃至用之為棒,變之為喝。放去收來,千差萬別,直至徹底掀翻,從頭勘破(見性),原來只是一個自己!這個自己,在天同天,在地同地,在人同人,在物同物。於自己份上,或說本具(本來具足),或說本空,或說悟迷,或說修證,引起許多閒繩索。其實,

春色無高下,

花枝自短長。

記得善財童子,參遍南方五十三位善知識,末後遇普賢菩薩教發十大願,引導往生樂土。雖言往生,實為顯示「法本無生」也。

既云「一切唯心造」,樂土豈在心外呢?所以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唯心佛土妙如此,

心未淨者難了知。

附註

問:既然說「一切唯心造」,則佛法界與佛境界是所造,心是能造。諸佛已證佛果,能所俱盡,卻為何尚有在摘要中所說的心造佛法界與佛境界呢?

答:華嚴經有一偈謂: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意譯: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感應不欠缺,而常處此菩提座。

佛身既充滿法界,豈有能所?由於九界眾生起心妄造而成病,故佛乃隨緣赴感以對治:對地獄病則以地獄藥治之,對菩薩病則以菩薩藥治之。既然說“隨緣赴感而常處此菩提座“,顯然不曾起心動念,那有能造與所造?

所以說佛法界與佛境界,只不過是為度眾生而方便立名罷了。

附錄惟則禪師公案一則

僧問及有關禪病,

師云:我有一個極其簡易的祕方,只教你放身捨命,大死一回。若得大死一回,則一切病根自絕,然後翻個跟斗,依舊做個活人。那時卻許你將此效驗的藥方,遍醫天下禪病去也。

僧擬議,師乃喝云:貪生怕死漢,這裡無你立地分,出去﹗

全文完